贝类是软体动物门中具有坚硬外壳的生物总称,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据估计,全球现存的贝类物种超过10万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类群。研究新发现的贝类物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例如食物链中的地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近日,由陈辉、何岳铭、索文文、王崇瑞,吴小平等中国研究人员开展的研究成果,记录了一个新的寄生贝类物种——八戒陷腹蛤*(Curvemysella bajie sp.nov.)*。这一新物种的研究成果于2024年底发表在**《贝类学期刊》**上。它的发现,不仅为贝类学研究增添了新的一笔,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寄生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说到八戒陷腹蛤,它可不是随便就能见到的物种。从八戒陷腹蛤的生态背景与寄生方式来看,这个新物种生活在中国山东青岛黄海的潮间带,主要寄生在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a)*身上。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解放眉足蟹,它是一种生活在海岸线潮间带的小型甲壳类,常常和其他贝类一起生活在一起。而八戒陷腹蛤则在这些蟹的鳃腔内安家,依赖宿主提供的水流、氧气和食物资源生长发育。
**【八戒陷腹蛤】**这个物种的名字“八戒陷腹蛤”可不是随便取的哦!“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论文中提到了这个大名的“来历”——它的名字来源于《西游记》中的“八戒”——那个懒懒的、吃得多又总是贪嘴的角色。
八戒被佛祖安排去做祭坛的清洁工作,但他最主要的任务似乎就是收集佛教徒送来的食物。这种新的物种也挺像八戒的,它从宿主那里“贪婪”地获取食物,完全继承了八戒的“食量”。所以,这个名字就代表了它爱“吃”的特点,和八戒的形象十分契合。
这和我们常见的寄生贝类有些不同。比如,另一个同属物种——小弯曲蛤*(Curvemysella paula)*通常寄生在寄居蟹的壳里,而八戒陷腹蛤则完全生活在解放眉足蟹的鳃腔中,和宿主的关系更加紧密,依赖宿主的生存环境。
八戒陷腹蛤长什么样呢?从外部形态特征与鉴定来看,它的贝壳表面有些独特,呈现出不规则的同心生长纹,右瓣上还有长长的侧齿,足部则是等边三角形的形状。相比起Curvemysella paula,这种贝类的形态和生活环境差异还是很大的。虽然它的外形和习性不同,但仍然具备了Curvemysella属的典型特征,比如这些生长纹和贝壳的结构,都让它归属于这个属。
上图、八戒陷腹蛤(Curvemysella bajie sp.nov.)的贝壳:正模标本NCUQD23601。A:左、右瓣外表面;B:左、右瓣内表面;C:左、右瓣铰合结构。比例尺A、B=3毫米,C=1毫米。图源:陈辉、何岳铭等(2024)
上图:八戒陷腹蛤(Curvemysella bajie sp.nov.)亚成体贝壳。A:左、右瓣外表面;B:左、右瓣内表面;C:左、右瓣铰合结构。比例尺A、B=2毫米,C=0.5毫米。图源:陈辉、何岳铭等(2024)
为了确认这个新物种的分类地位,研究人员还做了更深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通过结合18S、28S、H3和COI这四个基因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八戒陷腹蛤的分子特征与小弯曲蛤*(Curvemysella paula)*物种非常相似,这也证明了它确实是该属的一个新成员。这一结果不仅为物种鉴定提供了有力证据,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个新物种的了解。
这项研究通过分析鼬眼蛤科*(Galeommatiidae)物种的基因和形态特征,揭示了该科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发现,鼬眼蛤科可以分为五大类群,其中一些物种的关系较为紧密,比如八戒陷腹蛤和Curvemysella paula是姐妹物种,具有相似的基因特征和贝壳形态。不同物种的贝壳形态差异很大,部分物种的贝壳形状甚至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寄生宿主而进化出来的。比如,C. paula的贝壳特别适合寄生在寄居蟹身上,而八戒陷腹蛤*的贝壳则适应了不同的寄主环境。因此,通过基因分析和形态观察的结合,研究更清楚地揭示了这些鼬眼蛤科物种的进化关系,并对这些物种的分类提供了新的认识。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八戒陷腹蛤的发现为我们理解寄生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解放眉足蟹作为宿主,为八戒陷腹蛤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保护;而这种寄生关系,又进一步促进了贝类的生长与繁衍。未来,研究人员可能会深入探讨这种寄生关系对宿主的影响,以及贝类如何适应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上图:八戒陷腹蛤(Curvemysella bajie sp.nov.)的铰合结构、身体和栖息环境。A、B:左、右瓣铰合结构;C:解剖结构;D、E: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a)洞穴;F:自然栖息环境。缩写:aa,前收缩肌;at,前侧齿;dg,消化腺;f,足;g,性腺;lp,唇足触角;pa,后收缩肌;pt,后侧齿。图源:陈辉、何岳铭等(2024)
上图:八戒陷腹蛤(Curvemysella bajie sp.nov.)及其宿主,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a)。A:解放眉足蟹的生存状态;B–D:解放眉足蟹上附着八戒陷腹蛤的情况。比例尺:A=5毫米,B=10毫米,C=5毫米,D=2毫米。图源:陈辉、何岳铭等(2024)
思考题
Q1、基于分子系统学的鼬眼蛤科物种进化树重构能为物种系统学提供哪些新的视角?如何通过进一步的基因组数据和系统发育分析,重新审视鼬眼蛤科的物种边界,并解决传统形态学分类中的模糊性?这种分类调整对物种间相互作用、生态角色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有何影响?
Q2、寄生物种形态进化的生态功能意义是什么?该物种的贝壳形态变化如何影响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这种形态的适应性背后,是否存在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生态功能?(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陈辉、何岳铭等(2024)
文 | 王芊佳
编辑 | Linda
排版 | 绿叶参考资料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