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仓节”这个具有传统意义的节日到来之际,为了让社区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了解农作物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区青少年爱惜粮食、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研究所、党员一支部、共青团长安区委、河北省图书馆、河北省知行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国赫天著党支部、居委会、石家庄沐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守正共享书房国赫天著站共同开展“天仓福瑞 科普同行”农业科普活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研究所马春红研究员、赵璞博士、焦博博士、朱金永老师、许大金博士与国赫天著社区杨赛书记、教育中心王二伟主任、刘勇主任等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

马春红研究员首先宣传了科普法,让小朋友了解了天仓节的由来及习俗。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庆祝的中国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民间习俗。填仓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农业节日,更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节日。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团结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赵璞博士讲解了玉米的起源、用途。玉米学名叫玉蜀黍,俗名有番麦、玉米、玉黍等。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现今的墨西哥、秘鲁和智利等国家。大约 7300 年前,美洲大陆的古人类在墨西哥南部等地开始种植玉米,后经长期驯化形成现今的玉米。根据对于玉米的收获物和用途,可以将玉米大致分为三类:籽粒用玉米—作为粮食、饲料和部分工业用品的原材料。青贮玉米—制成动物的饲料,用来饲养牛、羊等牲畜。鲜食玉米—具有特殊风味的嫩玉米,与普通玉米相比具有甜、嫩、脆等特点。鲜食玉米又分为甜玉米、糯玉米、甜加糯玉米等。

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科普团队志愿者们,以“神奇的种子”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进社区”活动。播放了农业科普视频,“多姿多彩的玉米”、“隐形的杀手-玉米赤霉烯酮”、“一粒种子的成长密码”、“关注用水安全从我做起”等,让大家了解农产品安全的科学知识。

向小朋友们展示了种子的神奇之处,引领孩子们参观了150个不同农作物(五谷、豆子等)、中药材、蔬菜、林木、水果、花草种子及植物标本,普及植物学知识。开展互动环节,科普志愿者现场讲解标本的特点和用途,解答公众疑问。

焦博博士讲解了如何制作及观察显微镜下的标本。“小世界 大奇妙”指导小朋友操作显微镜,观测不同植物的切片标本,让孩子们观察到微观视野下的植物世界。

生物与食品所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科普团队的党员们与国赫天著社区的党员工作者,紧密结合,宣传了科普法,让大家充分认识到科学普及的重要性。本次活动线下有来自幼儿园、小学的小朋友及家长、社会公众400多人参与,通过直播线上有4300多人参与。

此次活动,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同时,小朋友们更直观地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习俗,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营造了要珍惜粮食的良好氛围。

来源: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