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周先生在家中劳作时,右手拇指不慎被重物砸伤,见伤口只有少量出血,觉得只是“小伤”,简单冲洗后未进行消毒、包扎。

不料10天后,周先生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常表现——颈部僵硬、张口困难、吞咽费力,甚至全身肌肉也慢慢变得僵硬。辗转被送至湖南省人民医院天心阁院区急诊科后,最终被确诊为“重症破伤风”。因病情恶化有窒息风险,不得不采取气管切开和呼吸机辅助呼吸来维持生命。

(▲湖南省人民医院动物致伤门诊接诊医生查看伤者情况)

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一部副主任李想介绍,类似这样令人揪心的病例其实有很多,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每年都会收治数十例重症破伤风的患者,这也暴露了许多人对破伤风的认知误区。让我们通过周先生的惨痛经历,重新认识这个潜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沉默杀手”。

破伤风离我们有多远?

破伤风并非由伤口直接引起,而是由灰尘、土壤等自然环境中存在的破伤风梭菌的芽孢感染了伤口,在局部厌氧环境芽孢变成繁殖体释放的结合神经的痉挛毒素攻击神经系统所致。

这种细菌,尤其容易通过深而窄的伤口(如钉子刺伤、木屑扎伤)致病、同时局部有破损的伤口也有发病风险,如砸伤后局部组织有破损,形成厌氧微环境。

周先生的拇指伤口看似表浅,但未彻底清创的环境为破伤风梭菌提供了无氧繁殖的温床。而他在受伤后“未接种破伤风疫苗及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导致毒素释放后没有破伤风抗体进行中和,随血液扩散,最终引发全身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等致命症状。

这些信号,可能是破伤风的预警

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为3~21天,个别病例可长达数月,早期症状易被误诊,需警惕以下表现:

1、苦笑面容:面部肌肉痉挛导致嘴角上翘、眉头紧锁;

2、牙关紧闭:逐渐加重的张口困难、吞咽费力;

3、进行性肌肉僵硬:从颈部、背部蔓延至全身,严重时呈角弓反张;

4、微小刺激诱发抽搐:光线、声音甚至触摸都可能触发剧烈痉挛。

预防破伤风关键“三步”

周先生的悲剧提醒我们:任何伤口都不能掉以轻心,需牢记三步防护原则:

1.伤口处理:科学清创

用碘伏或酒精消毒,避免使用面粉、烟灰等“土方法”;

较深/污染严重的伤口需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外科清创、缝合。

2.免疫保护:疫苗是“金盾”

(1)主动免疫: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儿童计划免疫包含破伤风疫苗(百白破疫苗),保护期约5~10年。成人若没有基础免疫史,易受伤人群应该尽早全程免疫(0天、1月、7月分别接种1剂破伤风疫苗),并每10年加强接种1剂。

(2)被动免疫:若伤口风险高且既往没有完成破伤风疫苗全程免疫者,除了接种破伤风疫苗完成全程免疫外,还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免疫球蛋白(TIG),作为额外短期潜伏期的保护。

3.高危人群特别注意:

(1)农民、建筑工人、园丁、厨师等易受创伤的人群;

(2)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小破损易被忽视);

(3)饲养宠物的家庭(划伤、咬伤风险高)。

破除误区:这些认知可能致命

❌“只有生锈铁器才会导致破伤风”

✅ 真相:任何被灰尘、土壤、粪便污染的伤口均有风险,木刺、玻璃等划伤同样危险。

❌“小伤口不用处理,等结痂就好”

✅ 真相:破伤风梭菌厌氧,伤口越深、闭合越紧,释放毒素风险越高。

❌“小时候打过百白破疫苗就终身免疫”

✅ 真相:破伤风疫苗保护期有限,成人受伤后仍需根据情况补种。

周先生在重症监护室与死神进行了20余天的殊死搏斗,最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一部ICU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成功获救。

由于破伤风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病死率几乎为100%;积极治疗下,死亡率也高达30%~50%,且治疗费用高。即便存活下来,也可能遗留肌肉损伤、肺功能减退、心理障碍等诸多后遗症。对此,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韩小彤教授提醒:预防破伤风的成本远低于治疗代价。

湖南省人民医院动物致伤门诊24小时接诊,可注射破伤风疫苗,并提供专业的临床咨询解答、伤口规范处置等,为患者降低破伤风的发病风险。破伤风是可防难治的疾病,科学认知和及时行动,才是守护生命的关键。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 急诊一部 李想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人民医院 急诊一部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