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您身边懂医的朋友 / 让健康变得更简单

【真实案例警示】

凌晨2点,急诊室冲进一位怀抱幼儿的母亲:“孩子吃花生时突然咳嗽,现在喘不上气了!”此时患儿面色青紫、无法发声——这是典型的气道异物梗阻。万幸,值班护士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法,20秒后一粒花生米从孩子口中喷出。 生死竞速,方法正确才能救命!

一、气道异物梗阻的识别:5秒抓住“窒息信号”

⚠️ 记住“三不能”原则

不能咳嗽:异物完全阻塞气道时,患者无法有效咳嗽(部分阻塞可能有剧烈呛咳)

不能说话:患者会用手呈“V”字形紧抓颈部(国际通用窒息手势)

不能呼吸:面色发绀(嘴唇/甲床青紫)、躁动不安,婴幼儿表现为哭声微弱、呼吸困难

特别注意:醉酒、脑卒中、帕金森患者因吞咽功能减退,更易发生“沉默性窒息”,即使少量痰液阻塞也可能致命!

二、急救处理:分秒必争的“黄金4分钟”

成人/儿童急救(1岁以上)

海姆立克法

① 站到患者身后,环抱其腰部;

② 一手握拳,拳眼对准肚脐上两横指处;

③ 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内上方冲击5次,直到异物排出。

自救法:立即用椅背、桌角顶压上腹部,快速向前冲击。

婴儿急救(1岁以下)

拍背压胸法

① 俯卧位:用手托住婴儿面部,头低脚高,掌根拍击背部5次;

② 仰卧位:两指快速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5次;③ 循环操作直至异物排出。

注意:切勿倒提婴儿脚部!可能造成颈椎损伤。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三、致命误区:这些错误操作等于“杀人”

误区1:用手抠喉咙

→ 可能将异物推得更深,尤其鱼刺、玻璃等尖锐物会划伤气道。

误区2:喂水拍背

→ 液体可能加重气道阻塞,拍背方向错误(如从下往上)反而无效。

误区3:等待救护车时不做处理

→ 大脑缺氧超过4分钟将造成不可逆损伤,必须立即施救!

误区4:看到昏迷就做人工呼吸

→ 必须先清除口腔异物,否则吹气会将异物吹入深部气道。

四、风险预防:从家庭细节筑牢防线

儿童防护(80%病例为1-3岁幼儿)

物品管理:硬币、纽扣电池、磁力珠、坚果等必须放在锁扣盒内;

玩具选择:用“窒息测试筒”检测——能通过卷筒卫生纸的物体都不安全;

进食纪律:吃饭时禁止奔跑、大笑,5岁以下不要喂食整粒坚果、果冻。

老年人防护

假牙佩戴者:睡前务必摘下,避免松脱误吸;

吞咽障碍者:将食物打成糊状,喝水时低头防呛咳;

卧床患者:喂食时抬高床头30°,喂完后保持坐位30分钟。

高危场景警惕

饮酒后:避免吃带骨刺食物,呕吐时侧卧防误吸;

麻醉苏醒期:6小时内禁食,防止咽喉反射未恢复;

户外活动:跑步、骑行时不要咀嚼口香糖。

【护士特别提醒】

急救培训必学: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掌握海姆立克法,定期用娃娃道具演练;

警惕“隐形杀手”:笔帽、气球碎片、元宵、年糕等黏性食物同样高危;

及时就医:即使异物排出,也需检查是否残留碎片或粘膜损伤。

转发扩散,让更多人掌握救命技能!

*参考资料:

1.全网资源

2.操作指南参照《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共识》具体请以专业培训为准

作者:汪护士。您身边一个懂医的朋友,让健康变得更简单。

壹:汪护士发表在本平台的原创文章属于原创保护,原创作品允许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 、作者信息。否则侵权必究。

贰:汪护士尊重其他作者原创,转载有出处的文章。文章/视频/图片中涉及第三方利益的文章,请与汪护士联系,汪护士将予以及时删除。

来源: 汪护士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