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文鸟(学名:Lonchura striata)。©付恺(Kai Pflug)摄影 |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获授权使用
白腰文鸟(学名:Lonchura striata)是一种小型雀形目鸟类,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包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等地。它们通常栖息在农业区、草地、灌木丛和森林边缘等环境中,适应能力强。白腰文鸟体长约11~12厘米,体重约9.5~13克,头部和背部呈黑褐色,腰部和下腹部为白色,具有鲜明的外观特征。雄鸟的叫声为单声“peep!”,雌鸟则发出双音或颤音“trtrrrt”。歌唱时,雄鸟会发出一系列快速上升后下降的音符,有时伴有干燥金属般的颤音,如“pit pt pit spee boyee”或“prt prt prt, spee, boyee”,结尾音调下降。
在中国,白腰文鸟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华南各省,北至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和江苏南部,西至四川、贵州、云南,南至广西、广东、香港、福建、海南岛和台湾省等地。它们喜欢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成群活动,尤其在秋冬季节,甚至会形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它们的食物以植物种子为主,特别喜欢稻谷,在夏季也会食用一些昆虫和未成熟的谷物、草籽等。
在日本,有人对白腰文鸟进行了长期的人工繁育,选育出一种家养品种,称为“十姐妹”或“孟加拉雀”(Bengalese finch)。经过250多年、超过500代的繁育,这些鸟类在羽毛颜色和鸣叫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虽然这些人工繁殖的品种在羽色、花纹上都跟野生的白腰文鸟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祖先都是白腰文鸟。
只不过,跟野生的白腰文鸟相比,孟加拉雀的羽毛更加鲜艳,鸣叫也更加复杂多样。
人们最初繁殖孟加拉雀,是为了获得更美丽的羽毛;但意外地发现,它们的鸣叫非但没有退化、反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据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选择压力减小,增加了它们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得鸣声从原本的单调变得多样化。
研究表明,孟加拉雀的歌声是通过它们特殊的“嗓音器官”——“鸣管”来产生的。这个鸣管有两个部分,它们可以在左边和右边的鸣管之间快速切换,从而创造出非常丰富的音调和变化。
孟加拉雀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既能快速适应环境,又特别喜欢与人类生活在一起。作为“社交达人”,它们不像很多鸟那样独来独往,反而喜欢群体生活。
这种“社鸟”的歌声,是学得的。雌性的孟加拉雀会根据雄性鸟的歌声来选择配偶。一般来说,雌性更喜欢那些歌声复杂、音调变化丰富的雄性。因此,雄性鸟会通过不停地练习,试图让自己的歌声更加动听,吸引到更多的雌性。
有意思的是,孟加拉雀的歌声也会随着它们的年龄而发生变化。年轻时,它们的歌声会比较简单,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歌声会逐渐变得更加复杂。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因为在生存中,孟加拉雀需要通过歌声来保护自己的领地,吸引配偶,或是与同伴交流。
孟加拉雀作为宠物和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现已遍布全球。它们的驯化历史体现了人类如何通过选择性繁育、来影响鸟类的生理和行为特征的。这种驯化过程不仅改变了鸟类的外观,也对它们的鸣叫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不少科研人员用到了孟加拉雀作为实验对象。经查阅资料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鸣唱时展现出了与人类语言相似的音节序列组织方式。这种鸟类的叫声通常包含7~15个音节,而且这些音节的排列具有明显的上下文依赖性,也就是说,某个音节的出现往往取决于前一个音节的内容。这种语境依赖的特征使得孟加拉雀成为研究语言生成和神经机制的理想模型。此外,孟加拉雀是学习性鸣唱的鸟类,它们的歌曲受社会学习影响较大,这就让它们成为研究学习、神经塑性如何影响语言结构的理想对象。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这种生物,来更深入地探讨大脑如何组织和生成复杂的语言模式,从而为理解人类语言的神经机制提供宝贵的线索。
【思考题】学而时习之
Q1、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孟加拉雀的品种 vs 白腰文鸟的基因差异,如何影响其对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人工驯化是否会导致某些生物特征的丧失,从而影响物种的长远发展?
Q2、孟加拉雀作为宠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是否会对本地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它们是否有可能与当地野生鸟类竞争资源,甚至导致物种入侵问题?它与本地物种(包括同属的白腰文鸟)之间,是否存在生态位重叠?如果与野生的文鸟交配,是否会污染基因?
Q3、在孟加拉雀和白腰文鸟人工驯养及异地繁殖的过程中,如何评估人工选择对其基因漂移的影响?这种基因漂移,是否可能削弱其适应野外生态系统复杂变化的能力——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和栖息地破坏的背景下?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文 | 王芊佳
编辑 | Linda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