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造水知多少

姬扬

2024.8.28

月亮上没有水,这基本上是常识了。但是自嫦娥奔月以来,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既然连酒都酿出来了,水应该也会有的吧?

2024年8月22日,有科学新闻说: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嫦娥5号带回的月壤样本,发现了大量生产水的办法,可以1吨产生51-76千克水。

我国科学家发现月壤生产大量水的新方法

这个成果显然意义重大,但是与我们的常识有冲突:过去多年的科学报道和科普宣传告诉我们,月球上几乎没有水。现在突然说,1吨月壤就可以产生几十公斤水,反差太大了。到底为啥呢?简单介绍一下。

以前说的月球上没有水,指的是缺少我们熟悉的那些形式的水,不管是液态的水、固体的冰还是气态的水蒸气,甚至连我们初中化学课里学过的那种结晶水都没有。结晶水不是液态水,而是结合在化合物中的水分子。比如说,五水硫酸铜(CuSO4·5H2O)是蓝色的粉末晶体,加热到一两百度就会脱水,变成无水硫酸铜(CuSO4)的白色粉末。此前的研究工作表明,这些形式的水,在月球上都没有——好吧,也许在月壤中有万分之几的含量,但是我们就不抬这个杠了。

五水硫酸铜(左)和无水硫酸铜(右)的颜色明显不一样。

前几天发布的这个科学新闻说的是,利用嫦娥5号带回的月壤样本,能够得到重量比大约5%的水,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百分之几比万分之几,可是差了几百倍呢。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工作说的是:月壤里有足够多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但是它们的存在形式与我们日常熟悉的水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们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而且量还不少。

举个例子就清楚了。在下面这两张照片里,左边的是保温板,右边的是铁矿石,它们都跟水没有关系。我们平时看到它们,也不会联想到水。但是,保温板是聚苯乙烯((C8H8)n)材料,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氢原子,铁矿石通常包括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和菱铁矿(FeCO3)等,包含了大量的氧原子。只要你把它们交给化学家,分分钟给你变出水来,信不信?这就是最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当然,发生反应的条件可能不简单,投入的成本可能会很大,但是跟把水运到月亮上,这些都不算事儿啊!

保温板(左)和铁矿石(右)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这次新闻报道提到的工作,只用了很少一点点月壤,耗费的量只有几十毫克(上次你剪手指甲的时候,剪下来的那一小片指甲,可能就不止这个量了)。用这么微小的样品,做各种精细的测量,是非常困难的。虽然说最后的结论是,可以产生重量比大约5%的水,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哪怕一滴水甚至一丝水蒸气,因为实验条件不允许收集这些产物。

再说一遍,实验可能是用十几毫克的月壤产生了一两毫克的水蒸气,但是并没有收集到任何实物,5%的产量只是科学推论,尽管是相当严谨的推论。至于说,1吨月壤可以产生51-76千克水,就更是美好的预期了,因为嫦娥5号带回来的月壤总计还不到两公斤。至于说文章里提到的月球造水方案,现在只能说,确实比科幻小说要实际多了。

即便如此,这个结果也是非常惊人的,意义显然特别重大。那么,为什么以前没有报道呢?

首先,月壤样品可能太少了。在嫦娥5号采样归来以前,国内只有一克样品,还是美国几十年前赠送的;国外的样品总量虽然挺多,但是真正分出去让人研究的,可能也不多。

美国曾经赠送我国1克月壤样品

其次,以前的测量技术也许不够精密。月壤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无损测量,因为样品很宝贵,所以分给你的量很少,你可以用它测这个测那个,但是不能把它用掉了,用掉了就没有了,谁也不敢冒这个险。这次工作拿到的样品大概是几克,最后耗费的可能是几十毫克,这个估计也是咬紧牙关才下的决心了。如果今天你把一卡车月壤送到我们村子里,下星期我就可以告诉你它的各种性质——从来就没有这么简单的任务啊!

阿波罗和嫦娥的登月地点不一样

这个结果还不一定对啊。前两天才报道出来,虽然经过了好几年多方面的研究,虽然经过了好几轮长时间的同行评议,虽然发表在高水平的国际期刊上,虽然得到很多媒体的广泛报道,但是我们还是要承认,这个工作需要经过进一步的独立检验。

我读了这篇工作对应的科学论文,发现其中的数据是自洽的,虽然给人的感觉是撑得很满,但是也没有明显矛盾的地方。如果说我还有更具体的怀疑,那就是下面这张图了(来自于论文的图2B),他们用电子能量损失谱测量了月壤里五种主要成分的氢原子含量:主图里是单位质量的各种成分中所含的氢原子的数量(这个应该是首次得到的结果吧),插图是各种成分所含氢原子量占月壤含氢原子总量的百分比(以前已经有人测过月壤各种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了)。加热月壤到1000多度、发生化学反应以后,月壤会损失一些重量,大概5%,他们认为损失的质量全是因为水蒸气跑了,所以就可以推断月壤中氢原子的绝对数量。但是问题在于,刚才那个主图里的测量单位是“任意单位”a.u.,其实只能做相对的比较,如果跑掉的东西不是水蒸气(比如说就有人猜也许是氧气呢),那么他们的结论就会有问题了。

用电子能量损失谱测量月壤里五种主要成分的氢原子含量(来自于论文的图2B):主图里是单位质量的各种成分中所含的氢原子的数量,插图是各种成分所含氢原子量占月壤含氢原子总量的百分比。

我的最大疑问在于,根据这个工作可知,月壤中氢原子的数目百分比可能高达15%,而质谱的测量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为什么以前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报道呢?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也许是其他研究者没有朝这方面想、瞄着这个做,但总是感觉有些奇怪的。

关于氢原子的来源,他们也有些猜测,认为有可能来自于太阳风,因为太阳风里包含了很多氢原子或者质子。我估计了一下,如果只依赖太阳风产生月壤里的氢原子,如果简单认为月球表面以下10厘米之内的氢原子都来自于太阳风的话,那么从零积攒到现在这个浓度,大概只需要几十亿年也就够了。既然月球和太阳的年龄都有几十亿年,所以这件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太阳风从哪里来?太阳风从太阳来。

至于说,以前的月壤样品为什么没有观察到这个结果,也许是因为月壤的成分在不同的地点有差别。西哲有言: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也许这次就是幸福来敲门了呢。

至于说这样的可能性:月球各地的月壤成分大致相同,只是太阳风作用的结果随纬度有差别,恐怕就相当不可能了。一个原因是,各个登陆点带回来的影像表明,不同地方的月表差异很大;另一个原因是,太阳风还是相当均匀的,随纬度的差别最多依赖于维度的余弦,嫦娥5号登陆的纬度最高,大约是北纬43度,而阿波罗虽然主要在赤道附近的,但是也曾经到过南纬20度和北纬26度,所以这个差别最多也就是50%,根本不算事儿。

所以呢,月壤造水这个工作,很好很重要,但是结论很惊人,肯定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想,世界上能够拿到月壤样品的团队还很多,可能有些人已经开始用各种方法检验自己的样品、并与这次发表的结果做比较了。我们普通人只需要耐心等待就可以了。我觉得应该也不会等太久的。估计今年结束之前,就会有独立的新结果出来。

至于说现在呢,我还是有些怀疑。而你呢?你当然可以因看见我的文章才相信,但是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来源: 风云际会(合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