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间,有一口巨大的“天锅”,它面向浩瀚宇宙,默默捕捉百亿光年外的电磁脉冲。这就是“中国天眼”FAST——当今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当我们凝视FAST镜面上倒映的星河时,一位白发老者的剪影仿佛仍在群山之巅守望——他就是用22年光阴为中国铸就观天重器的南仁东。2月19日是南仁东诞辰8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沿着他的足迹,重温“中国天眼”的建设历程,感受他那颗为科学梦想燃烧终身的赤子之心。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 图片来源:新华社
踏遍群山为“中国天眼”找“家”
南仁东与“中国天眼”的缘分,始于1993年。那一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会上,多国天文学家联合提出了一个宏伟计划: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从事射电天体物理研究的南仁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发展中国射电天文学的绝佳契机。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正是这句话,让南仁东将自己余生的时光与“中国天眼”紧紧相连。
1994年,南仁东提出了“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工程构想,并以总工程师的身份,肩负起项目研发与推进的重任。
要建造一个这么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选址成为首道难关。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自然地挡住了外面的电磁波。这是建设“中国天眼”极佳的地理条件。
为了找到理想的台址,南仁东带领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选址之旅。他们先利用遥感技术初步筛选出3000多个洼地,再从中圈定300多个,进一步筛选至100多个,最后再一个一个“用脚去选”。那时候,从北京到贵州的绿皮火车单程要将近50个小时,而南仁东带着卫星图,不辞辛苦地一趟一趟奔赴西南山区。
选址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而南仁东已年近半百。面对陡峭的山林,他手脚并用,艰难攀爬;没有路的地方,他便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有一次,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山洪裹挟着砂石,连大树都能连根拔起,在外勘探的南仁东靠着救心丸爬回垭口。这样的艰险,在选址的十余年里,时刻伴随着南仁东,他说,“找不到合适的洼地,我这一辈子死不瞑目!”
FAST选址期间的南仁东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从1994年到2005年,4000多个日夜,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大山里原本没有路的地方也被走出了路,只为给“中国天眼”寻找一个又圆又大的“坑”。最终,他们成功锁定了大窝凼这个理想的台址。
2007年,FAST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
“中国天眼”的逐梦征程,就此扬帆起航。
事必躬亲为国家铸就重器
制造望远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协同合作。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南仁东事必躬亲,常年扎根于建设现场。小到钢结构的计量测算,大到工程的整体规划,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把关、反复确认。
在审核方案时,南仁东遇到了自己不熟悉的岩土工程领域。他没有退缩,而是专门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埋头钻研相关知识,反复计算和审核每一张图纸。施工方看到他如此专业,都惊讶地表示:“这个搞天文的科学家怎么还懂土建?”有一次,为了一个地铆项目的误差问题,南仁东放下筷子就赶往工地,唯恐技术人员的测量出现丝毫偏差。中国电科54所的邢成辉曾在闷热的夏日午后偶遇南仁东,至今仍感慨:“天眼”是南仁东倾注心血的孩子!
在“中国天眼”的建造过程中,南仁东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建成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这一成果不仅为“中国天眼”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中,展现了其卓越的技术价值。
2013年,直径500米的圈梁顺利合龙。南仁东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第一个登上高高的圈梁,像孩子一样迎着寒风奔跑起来,尽情释放内心的激动与喜悦。此后,每建成一座馈源支撑塔,他都会第一个攀爬上去,站在塔顶俯瞰“天眼”的全貌。
施工现场的南仁东 图片来源:央视一套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南仁东曾这样深情地告白宇宙。在他心中,“中国天眼”不仅是一座望远镜,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桥梁,是他用一生心血铸就的大国重器。
抗病前行为中国打开“天眼”
然而,正当“中国天眼”这座传奇工程即将完美收官之际,周围人发现,那个曾经走路带风、声如洪钟的南仁东变了——他再也无法一口气爬到顶端,脚步愈发沉重,停下来休息时的喘息声也越来越急促。
南仁东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病痛无情地侵蚀着他的身体,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击垮。即便在经历了大手术、身体极度虚弱之时,南仁东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每天,他都会通过电子邮件与团队沟通交流,反复斟酌方案、确认细节。术后仅仅3个月,他便强忍着病痛回到了施工现场。此时的他,声音已然沙哑,说话时需要靠一口气顶着,但他依然一字一顿地询问、讲解,每一个问题都不放过。
“‘天眼’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不是我个人,我们甚至于说这是一代人的努力。”他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都对不起国家!”这是他内心深处的执着与信念,也是他对国家、对科学事业的忠诚与担当。
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在落成典礼的前一天下午,已经被病魔折磨得十分虚弱的南仁东坚持从北京飞到贵州前往FAST基地。他第一次看到这个“望天巨眼”完全建成后的模样,那是他耗费了整整22年心血,终于在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为中国打开的“天眼”。
“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肺癌突然恶化,永远地闭上了他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眼睛。在南仁东离世不到一个月,2017年10月10日,“中国天眼”首次发现脉冲星。2018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如今,“中国天眼”成果频出,不断拓展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极限。南仁东用22年的信念和热情,让中国睁开了天文学界的“天眼”,而他也化作天上的一颗星,用闪烁的光芒引领着中国的天文学者,继续探索宇宙最深处的奥秘。
他已离开我们多年,“中国天眼”如今的成果他来不及目睹,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仰望星空,致敬南仁东先生!
参考资料:
1.《光明日报》.有一点瑕疵,都对不起国家!
2.“新华社”公众号.超900颗!多希望他能看到啊……
3.“央视一套”公众号.仰望星空,别忘了天上那颗“南仁东星”……
4.“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公众号.12年,只为“中国天眼”寻找一个又圆又大的“坑”丨南仁东
5.“中科院之声”公众号.一片一片铺在上面找,不能漏掉 | 这盛世如你所愿
6.“中科院之声”公众号.南仁东: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7.“CCTV国家记忆”公众号.他用22年让中国打开“天之眼”,却没能看到今天这一幕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玲
来源: 北京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