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晚,经过近1000位共创者的努力,第二届AI春晚顺利播出,吸引了数百万直播观众与数千万媒体报道。
1月30日,全球首届AI音乐春晚首播,36小时内收视人数突破537万。在70多天里,来自全网的300余位AI数字艺术家和志愿者人机协同、网络协作,共同完成了50部音乐作品的创作、录制和发行。
本期周四夜学邀请了AI春晚、AI音乐春晚的两位主创电子酒、知南分别介绍两场春晚的节目和亮点,并分享与AI艺术相关的见解。
李奕辰(电子酒)
**未来的工作重心会从展示AI成果转向培养更多人使用AI工具吗?**这是我们计划中的下一步。因为我们各个节目组形成了合作机制,同时凝聚了很多优秀的AI行业爱好者和导演。在今年的共创人员名单公布时,我们宣布了下一项企划是《AI春晚开课啦》公益AI课堂。我们会邀请AI春晚各节目组的老师进行分享。目前也在寻找合作方,希望能和浙江省科普联合会联动。
课堂对C端完全免费。对所有对此感兴趣的人士,AI春晚各节目组的实际参与人员会做详细分享,甚至就每一个分镜头说明如何实现。部分分享内容可能较为基础,但我们会间歇性邀请较高端的艺术家,或举办较高端的课程,将课程分为初、中、高级。近期我们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新闻传播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老师联动,举办关于deepseek的分享讲座。
我们将开展更多公益课堂,让公众不仅看到AI春晚、知道用哪些工具,并通过课程慢慢引导大众参与AI创作,从“看AI”变为“用AI”。
**AI作品的知识产权是否存在争议?**AI音乐春晚和创作者或创作者代表签署了版权协议,由创作者授权温州高温青年联合会,作为AI音乐春晚的版权方。这样,AI音乐春晚节目的版权仍归属于节目创作者,而温州高温青年联合会属于版权的授权主体方。我们为AI春晚专门成立了上海久吧文化有限公司,由公司和电视台、央视网等签署节目授权。所有的创作者将节目授权给公司,公司再将节目授权给传播方播出。而作品因为由大家共创,所以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大家共有。我们保证不论是视频元素还是音乐元素都有版权,或者是我们购买了版权,或者是由AI生成的。而在AI音乐春晚和AI春晚中,我们在创作之初就明确要求不出现国旗、国徽或比较敏感的元素。我们邀请了央视网的老师进行节目审核,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内容安全性的问题。在AI作品的知识保护上,我们建议AI创作者前期能注册就注册,不能注册的我们就请他们签署版权协议。**AI作品的产量和质量较高,是否会对传统艺术从业者带来价值稀释?**我心中始终有一个“内容金字塔”:底层是AI主导的作品内容,如AI视频;中间层是AI与人结合创作的作品内容;最顶层是以艺术家为主导、AI仅作为工具辅助创作的作品内容。我认为目前AIGC仅能生产底层的批量生产的内容,此部分以前多为信息流广告或低质内容,而AI正在稀释此类低端内容。但对高端艺术品或真正有质量的内容,若AI真能对其产生稀释作用,那只能说明创作该作品的作者是具有一定思想和创作能力的艺术家,这是作者自身的能力,只是作者选择了AI创作方式。
真正对行业产生冲击的,其实是一种新兴工具。是用这些工具的人在冲击原有体系,而非工具本身在冲击。工具冲击的主要是底层内容,这部分内容被替代并不可惜。而一些AI作品能讲睡前故事,AI白噪音能给人疗愈,AI音乐能缓解紧张情绪,有些AI内容比那些低质量内容强得多。
我认为,让低质量的创作被AI替代并无不妥。这也与平台有关,比如YouTube的Shorts板块推送很多AI视频,不限流,但在长视频板块对AI视频严格限制。内地平台在保护原生内容方面做得非常优秀,不用太担心。但普通人需要对AI保持接受度,时代变得太快,要是跟不上,就可能被淘汰。
如何用好AI?关键是拥抱变化。AI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比如网站验证码是由AI生成的,百度、360都支持AI搜索,很多宣传片、海报也是AI做的,AI已经是必然趋势。这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从某个工具开始学习,而是调整心态。时代、生活、身边的人和工具都在变,我们要放宽心态,走出舒适圈,勇敢地拥抱AI工具和AI时代。
**对小白或大众而言,有哪些AI工具值得推荐?**视频工具方面,我推荐可灵AI,因为它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同时,阿里的通义万相也值得大家持续关注,这两者处于不同赛道。可灵AI目前在出片率和模型能力方面比较领先,通义万相整体跑分以及文生视频的能力较强。比如想生成“周四夜学”四个字的视频,可以试试通义万相,它能直接生成文字视频。除此之外,我推荐即梦AI,它相对稳定,用它的2.1模型制作海报时,可以直接把中文文字嵌入海报里。我们AI出版和AI音乐出版的一些海报就是直接用极梦AI制作的,而且它现在出图质量非常高。
Tripo 3D是国内团队开发的,它能很方便地将我们的模型转化成3D白模,之后放到Maya、Blender里工作就很合适。它甚至能实现部分基础动作,如模型跑步、跳跃等,已经能绑好骨骼并做好预设动作。此外,viggle可以实现实时替换,比如我做一个击掌动作,把哪吒的造型放进生成器,再把我我击掌的视频放进去,最后会生成一段哪吒击掌的视频。当然,AR的act one也有类似功能,但viggle在效率上更胜一筹。
在风格转换方面,如果电脑配置稍差或者觉得操作难度大,我推荐使用domo.ai,它能实现比较简单的风格转换。比如把说话的人变成粘土人、乐高,或者将一段打斗动作视频的角色变为两个橡皮泥在打架,都可以用domo.ai实现。如果大家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建议使用ComfyUI搭建工作流实现类似效果,但学习难度比较高。打个比方,如果PS的难度是5,ComfyUI的使用难度大概是10,而即梦和可灵等工具的使用难度只有1,打开网站就能用。此外在文字模型方面,我比较推荐通义千问和deepseek。生成图片方面我还推荐悠船、即梦、Liblib(SD)。
张黄沛瑶(知南)
**当AI进入艺术领域,文化表达的边界在哪些方面被重塑?**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主题、方式和内容。
像国家主题、文化主题、非遗主题、日常生活主题、儿童主题、未来太空主题以及国际文化传播主题等,都是传统春晚的常见主题。
但经过AI赋能,春晚内容和文化表达不断被重塑。具体而言,一是节目中有AI赋能文化产业的内容。二是有实验性音乐,在传统央视春晚或地方春晚中,实验性音乐很少出现,而AI赋能后,我们可以尝试创作这类音乐,进行前沿探索。三是交互方式的改变,以往是个人创作作品,现在是人机协同等方式。四是集体记忆方面,过去的集体记忆由人创作,如今是共创模式,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集体记忆进行补充、修缮或再创新,这是AI赋能下的显著特点。五是老故事新表达,例如AI音乐春晚的一个节目叫《花木兰》,原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在AI赋能下进行再创作,体现了文化的新表达方式。
**AI音乐出现后,音乐叙事方式有何变化?**一是叙事主体从人类创作转变为人机协同。二是音乐内容。以前是线性叙事,确定开头、中间、结尾以及整体风格。现在AI出现后,同一旋律可转变为古典、爵士、电子等多种风格,实现多维度叙事。三是音乐表现形式从单一媒介转变为多模态融合。以前是歌手演唱或编曲制作,现在有AI虚拟歌手、数字人、已故歌手的声音,这些都是新的表现形式。四是文化传播方式。以前是本土文化传播,也有跨文化融合。AI时代到来后,跨文化融合趋势加剧,甚至模糊了文化边界。五是听众互动。以前是被动接受,例如听音乐会,而现在有多种互动方式,如冥想、猜歌,还能作为共创者。
**AI如何推动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方式转变?**以往是家族传承和师承等人传人方式。现在有AI创作,变为从人传给AI,由AI创作后人类再进行选择。传承方式发生变化,受众也更广泛,人人都能参与创作。所以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改变了,并且文化记忆可以被重新阐释,每个人都能对文化和记忆进行再创作。
三点思考1.AI创作的作品有没有感情?这取决于创作者和欣赏者自身,感情需要从内心挖掘,所以AI无法替代人类。
2.文化记忆与数字的困惑。文化记忆不仅是旋律和节奏,更是集体情感的沉淀,AI能否充分表现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3.从独享到共创。AI春晚和AI音乐春晚都体现了这一点,草根的机会越来越多,每个人都能用AI重塑并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给了每个人新的机会。
(作者:李奕辰(电子酒),AI春晚发起人、总导演;张黄沛瑶(知南),AI音乐春晚统筹、主创)
本文根据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周四夜学内容整理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