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科领域,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往往隐藏着深层的健康隐患,“咬舌行为”便是其中之一。通过下面这个真实案例,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它。

刘先生是一位中年男性,家属发现他在长达23年多的时间里,逐渐变得孤僻懒散,行为异常,脾气也很大。而在10天前,他的行为异常愈发严重,出现了不言不语、不停地原地踏步,甚至反复向家里人跪拜、磕头的行为。6天前,情况进一步恶化,刘先生陷入木僵状态,拒绝吃饭、喝水,还出现了令人揪心的“咬舌”行为。

在朋友的建议下,家人赶忙带着刘先生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男)**住院治疗。

那么,咬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躯体疾病精神科(男)科室主任、主任医师唐丽介绍,咬舌通常是指个体在压力、焦虑或其他强烈情绪的影响下,不自觉地用牙齿咬住自己的舌头。

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背后反映的是他们内心深处难以排解的焦虑和不安。比如在一些特定的紧张情境中,像公众演讲、重大考试或者激烈的情感冲突时,这种行为就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出现。

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中,咬舌行为的危险性不容小觑。这类患者常常受到幻觉、妄想等异常思维的控制,很容易出现自杀、自伤行为,咬舌就很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在精神科范畴内,咬舌行为的成因较为复杂,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以及药物副作用等,都可能是背后的“元凶”。针对这一行为的治疗,需要全方位考量患者的具体状况和心理健康状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手段:

1、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CBT):这一疗法聚焦于调整患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助力患者识别并改变负面的认知,进而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减少咬舌行为的发生。

(2)暴露与反应预防(ERP):主要适用于焦虑症患者。通过逐步让患者接触引发焦虑的源头,同时限制他们咬舌的行为,帮助患者摆脱对这种行为的依赖。

(3)放松训练:像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以及冥想等方式,都能帮助患者缓解压力,降低因焦虑、抑郁情绪导致的咬舌行为。

2、药物治疗

(1)抗抑郁药:部分选择性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从而间接减少咬舌行为。

(2)抗精神病药:使用第一代和非典型抗精神病性药物,能够有效减轻幻觉、妄想症状,降低咬舌行为出现的概率。

3、行为干预

**(1)建立替代行为:**帮助患者找到其他不会伤害自己的替代行为,比如握紧拳头、摆弄手指或者玩一些减压玩具,以此分散注意力,避免咬舌。

**(2)定期监测:**患者可以通过记录表,记录咬舌行为发生的频率和当时所处的情境,这有助于识别触发因素,加强自我行为监控。

需要强调的是,针对咬舌行为的治疗必须因人而异,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因、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行为特点。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能够为患者量身定制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倘若您或身边亲友正面临类似问题,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别让这一隐秘信号被忽视,尽早干预,才能更好地守护身心健康。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男病房 彭富治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