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爱看直播的老年人吗?最近有一些消费者反映,在主播“捡漏、升值、高价回收”的话术催眠下,家中老人“痴迷”上了古董直播间,购买了大量假古董、玉石等商品,甚至有老年人不惜背上高额贷款,也要“投资”。

等到子女发现时已经晚了,不仅退款维权举步维艰,老人们还深陷骗局,不可自拔。那么,这些直播间到底有什么“魔力”,要怎样监管?如何提高老年人对新骗术的认知?


从“出售”到“回收”都是陷阱

更遑论“收藏价值”

“到2035年,它升值十倍、二十倍、三十倍都有可能……”有直播间的主播声称钱币是“最保守的投资”,并承诺未来会大幅增值并被高价回收。

对此,多位收藏专家表示,该直播间销售的藏品并不一定会如主播所说“成倍地增值”。例如,一套1980年100张面值5元的第四版人民币,在直播间售价5000元,但其市场价值远低于此。

此外,两枚面值10元的熊猫银币套装在直播间售价高达1800元,而专家表示因缺少造币厂信息无法评估其价值,电商平台上的同类商品售价仅为500至800元。这表明,直播间这些所谓的藏品以高出市面几倍的价格卖给了老人们。

事实上,主播们的成本价还要更低。

河南南阳石佛寺有一家工艺品店,该店为直播间提供邮票、收藏钱币等商品。店铺工作人员证实,除用于烘托气氛的商品外,其他商品的上播价格至少是供货价的两倍,且供货商与主播还会通过线下结算佣金的方式避税。

专坑老年人

套路“三步走”

经过梳理发现,这些直播间有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操作套路和模式,使得老人们深陷其中。

▲套路一:低价走量,逐步培养购买习惯

有家属表示,老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买这些高价的假古董,此类直播间往往都是通过用低价的生活用品吸引老人。

一些直播间还通过将价格极低的产品与高价商品混卖的方式来诱导购买。

▲套路二:剧本演绎,话术烘托紧张气氛

今天拍下,几个月后就会疯狂增值,是吸引老人深陷直播间的常见话术。

不少主播还会利用信息差,给自己打造有钱人设,让粉丝相信这些商品真的极具收藏价值。

主播话术的转变,也给警方最终认定是夸大宣传还是诈骗带来困难。

▲套路三:规避审查,不断开新店铺

令家属们困扰的,还有不断更换的直播间。主播通过开小号、新号,甚至引流至群聊等渠道,一方面使得购买金额过于分散,家属们退款困难;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逃避多方审查。

如何提高老年人对新骗术的认知

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将沉迷在直播间的老人拉回现实生活?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认为,老年人沉迷于直播间的假古董,反映出网络环境下的老年人权益保护问题。“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没有适应新的经济、文化、技术等发展的节奏和步伐。比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强调网络的分级分类管理,那么是不是可以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无理由退货时间翻一倍;七十岁或者几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有绝对的反悔权。”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完善老年人网络消费管理之外,更需要家人、社会帮助老人对新事物树立正确认识。

“管的方面,要加大网络消费管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提高老年人对这些新的兜售、销售模式的认识。既要有宣传,也要有家人对老人的关心,特别是在防诈骗宣传方面,及时进行传播其虚假的成分是什么,让老人与时俱进地去更新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杜鹏说。

从网络生态治理及直播内容管理的角度来说,多位专家认为,加强多元共治任重道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销售单位或拍卖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类似藏品这样的商品在网络直播间销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商协会会长认为,是否可考虑推出事前认证标准。

胡钢表示,对销售此类商品的直播间,还应加强行为监管,最终通过政策、法律的完善遏制乱象,各方面要共同发力。

来源: 央视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