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或是商务应酬,往往很难绕开中国的酒文化,大家常常会在大量饮酒后出现胃部不适,那么酒精到底是如何给胃造成伤害的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喝酒对胃的伤害的机制。主要包括酒精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造成胃酸分泌失衡以及长期炎症反应等:

一、酒精对胃的「直接攻击」
1. 破坏胃黏膜屏障

胃黏膜表面覆盖一层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能中和胃酸、保护胃壁。酒精(乙醇)具有脂溶性,可直接溶解这层保护膜,导致胃壁暴露在强酸环境中。

当酒精浓度超过 10%(如常见的中国白酒)时,这种破坏作用显著增强。研究显示,一次大量饮酒可使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2. 刺激胃酸过度分泌

酒精通过刺激胃壁细胞上的组胺受体(H2受体),促使胃酸分泌增加。胃酸过多会进一步腐蚀失去保护的胃黏膜,引发溃疡。

长期酗酒者中,约30%会发展为慢性胃炎,15% 可能出现胃溃疡。

二、酒精引发的「连锁反应」
1. 炎症与氧化应激

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一级致癌物)会诱导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导致胃黏膜炎症。

乙醛还会消耗抗氧化物质(如谷胱甘肽),造成氧化应激损伤,加速细胞DNA损伤。

2. 抑制胃黏膜修复能力

胃黏膜细胞通常每 3-5天更新一次。酒精会干扰细胞增殖所需的蛋白质合成,延缓溃疡愈合。

长期饮酒者胃黏膜的前列腺素E2(保护性物质)水平下降,进一步削弱修复能力。


三、长期酗酒的严重后果
1. 慢性胃炎与胃溃疡

反复损伤导致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数据显示,酗酒者胃癌风险比普通人高 2-3倍,若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叠加。

2. 消化道出血风险

酒精使胃黏膜血管扩张,严重时可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 10%-25%。

四、如何减轻酒精对胃的伤害
1. 避免空腹饮酒

饮酒前摄入牛奶、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延缓酒精吸收并减少直接刺激。

2. 控制饮酒量与频率

遵循安全饮酒标准:男性每日≤40g酒精(≈500ml啤酒),女性≤20g,且每周至少2天不饮酒。

3. 警惕身体信号

若酒后出现黑便、呕血或持续腹痛,需立即就医排查胃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酒精对胃的伤害与浓度和饮用量呈正相关。即使是低度酒,过量饮用仍会导致累积损伤。因此,为了保护您的胃健康,请尽量减少酒精摄入,保护自己才能保护家人!

来源: 江西省九江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