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性疾病的领域中,慢性肾病逐渐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隐患。许多人对慢性肾病的认知较为模糊,甚至在病情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才有所察觉。了解慢性肾病的分期,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患者清晰认识自己的病情,还能为早发现早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慢性肾病分期依据
慢性肾病(CKD)的分期主要依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它反映了肾脏过滤血液中废物和多余水分的能力。GFR 数值越低,代表肾脏功能受损越严重。此外,还会结合蛋白尿情况、肾脏形态及其他相关指标辅助判断。蛋白尿是肾脏受损的重要标志,若尿液中出现大量蛋白质,说明肾小球的过滤屏障可能已遭破坏。
慢性肾病的 5 个分期
1.1 期:肾功能正常或升高,伴其他肾损伤指标:此阶段 GFR≥90ml/min/1.73m² ,虽然肾脏功能看似正常或甚至有所升高,但已经出现如蛋白尿、血尿、肾脏结构异常等其他肾损伤指标。多数患者在这个阶段没有明显症状,很容易被忽视。不过,通过体检中的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等项目,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尿常规中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这就提醒患者需要关注肾脏健康,调整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可能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2. 2 期:肾功能轻度下降:这时 GFR 在 60 - 89ml/min/1.73m² 之间,肾脏功能已经出现轻度下降。患者可能依旧没有明显的不适,仅有少数人会感到疲劳、腰酸等轻微症状。但这些细微表现很容易被当作日常的劳累而被忽略。在这个阶段,定期检查肾功能、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尤为重要。若患者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需严格控制病情,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肾脏进一步受损。
3. 3 期:肾功能中度下降:3 期又细分为 3a 期(GFR 45 - 59ml/min/1.73m² )和 3b 期(GFR 30 - 44ml/min/1.73m² )。随着 GFR 的进一步降低,患者会出现更多明显症状,如夜尿增多、水肿(多从眼睑、下肢开始)、贫血导致的面色苍白、乏力等。由于肾脏对水和电解质的调节能力下降,患者还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进而引发心律失常、肌肉抽搐等问题。此时,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调整饮食结构,限制蛋白质、盐和磷的摄入,同时可能需要使用药物纠正贫血、控制血压和调节电解质平衡。
4. 4 期:肾功能重度下降:GFR 处于15 - 29ml/min/1.73m² ,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患者的症状会更加严重,水肿加剧,可能出现胸水、腹水,导致呼吸困难、腹胀等不适。贫血症状加重,身体乏力感明显,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此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显著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这个阶段,患者除了继续严格控制饮食和药物治疗外,还需提前为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做准备,了解相关知识和流程,寻找合适的治疗资源。
5. 5 期:肾衰竭期:也称为终末期肾病(ESRD),GFR<15ml/min/1.73m² 或已经开始透析治疗。此时,肾脏基本失去功能,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严重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患者需要依靠透析(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能替代肾脏部分功能,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多余水分。条件允许的患者,肾移植是更好的选择,但肾移植面临着供体短缺、术后免疫排斥等问题。
慢性肾病的分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早期发现并积极干预至关重要。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以及家族中有肾病患者的人,更要定期体检,关注肾脏健康。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