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的潼关,是秦、晋、豫三省交通之要津,得水之韵,得名久远。《水经注》中记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此中之“潼”字,蕴含着象声与动作的双重寓意。
当黄河冲破秦晋大峡谷的雄伟屏障,至此奔腾而泻,忽然间九十度折转,自北往东滚滚而去。黄河九曲连环,独此一弯,巧妙地勾勒出关隘之险峻与城池之壮阔,气势恢宏,雄伟非凡。
在这里,渭河、北洛河会同黄河抱关而下,犹如三龙共舞,形成三河交汇、岳渎相望之景。“岳渎”二字取自“五岳四渎”,这里指华山、黄河。潼关是唯一既可以仰望华山、又可以俯瞰黄河的地方,构成了华夏大地上“岳渎相望”的山河胜景。

位于黄河、渭河交汇处的潼关古城景区山河一览楼

潼关境内渭河、北洛河与黄河交汇之处
“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明代诗人王廷相的《潼关》一诗,道出了潼关之地的险要。因水系发达,这里自古便是商旅络绎的交通枢纽,水路之咽喉所在,更是拥有着万里黄河最为著名的古渡口——黄河大拐弯处的潼关古渡。

潼关古渡坊景区
1
汉唐战潮中的军事要塞

作为古代漕运的重要中转枢纽,汉代在此设立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河、渭河水运,并以船司空的官名为县名,把潼关正式更名为船司空县。
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于关口(今县西北)设潼津县,直至明代。官员与船工们根据河水涨落,沿河分段设立仓储,按季节调整装载。在水流顺畅之时,来自中原及江南的货物,尤其是粮食,得以沿着黄河顺流而下,经渭河直达古都长安。


2
明清商路上的繁华枢纽

清代时,朝廷在此设立了“风陵司”,专管黄河水运。有文记载:乾隆年间,“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来于河上,有客船、货船、游舟,星罗棋布,飘忽不定,煞是繁华壮观。”南来北往的客商纷纷涌向渡口,人潮涌动间,成就了潼关八景之中赫赫有名的“风陵晓渡”。

船上之人,或怀乡情切、或肩负重任、或寻访知己、或畅游天下,各自带着不同的心境在这壮丽的山河画卷中漂泊,诗情画意油然而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出潼关渡河》中抒发了豪情壮志:“平原莽千里,到此忽嵯峨。关险山争势,途危石坠窝。崤函罗半壁,秦晋界长河。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逼至,慈禧携光绪帝逃往西安,便是依托潼关黄河古渡往来京陕。据说,慈禧西逃的队伍有万人之多,慈禧过河后,渡船在大河中往返了8天8夜方才全部渡完。
3
抗战烽火中的守卫防线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潼关黄河渡口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历史角色:黄河对岸的山西是日军占领区,而潼关渡口则成为中国军队守卫我国大西北、大西南的最后防线。这里驻扎着中国陆军最精锐的第一师,他们的口号是:誓与潼关共生死,不让日军跨过黄河一步!
八年抗战,为了捍卫黄河,捍卫潼关黄河渡口,潼关的父老乡亲与驻守的士兵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抗击日寇、守卫家园的英雄史诗。

来源: 陕西水利博物馆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