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凭借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为餐桌上的热门佳肴。无论是鲜嫩的虾蟹,还是肥美的贝类,都深受人们喜爱。然而,近年来,“海鲜吃多了伤肾” 的说法不胫而走,这让许多海鲜爱好者心生疑虑。海鲜吃多了真的会伤肾吗?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地吃海鲜,才能既享受美味,又保证肾脏健康呢?

海鲜吃多伤肾的原因

1.高嘌呤含量:海鲜大多属于高嘌呤食物。嘌呤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代谢,最终会转化为尿酸。当我们大量摄入海鲜时,体内的嘌呤含量会急剧增加,尿酸生成也随之增多。正常情况下,肾脏能够将尿酸排出体外,维持体内尿酸的平衡。但如果尿酸生成过多,超出了肾脏的排泄能力,就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长期的高尿酸血症会使尿酸盐结晶在肾脏内沉积,引发痛风性肾病,损害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这种结晶的沉积就像在肾脏里埋下了一颗颗 “定时炸弹”,逐渐破坏肾脏组织,影响肾脏的过滤和排泄功能,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2. 高盐分摄入:在海鲜的烹饪和加工过程中,往往会添加大量的盐。比如常见的咸鱼、咸虾等腌制海鲜,盐分含量极高。高盐饮食会使人体摄入过多的钠离子,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而高血压是肾脏健康的大敌,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肾脏的小动脉硬化,肾脏的血液灌注受到影响,肾小球的压力增大,久而久之,肾脏功能就会受损。对于本身就患有高血压或肾脏疾病的人来说,高盐海鲜的危害更是雪上加霜。

3. 重金属污染: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部分海鲜可能受到重金属污染,如汞、镉、铅等。这些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如果长期大量食用受污染的海鲜,重金属会在肾脏内蓄积,对肾脏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影响肾脏的正常代谢和功能。重金属还可能干扰肾脏内的酶系统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进一步破坏肾脏的生理功能。

科学吃海鲜的方法

1.控制食用量:要避免因海鲜摄入过量而伤肾,关键在于控制食用量。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每周食用海鲜 2 - 3 次,每次摄入量控制在 100 - 150 克左右较为适宜。这样既能满足身体对海鲜中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的需求,又不会给肾脏带来过大的负担。对于已经患有肾脏疾病或高尿酸血症的人群,更要严格控制海鲜的摄入量,甚至在病情严重时,需要暂时避免食用高嘌呤的海鲜。

2. 选择合适的海鲜种类:不同种类的海鲜嘌呤含量有所差异。像海参、海蜇等海鲜,嘌呤含量相对较低,是肾脏健康状况不佳者的较好选择。而沙丁鱼、凤尾鱼、贝类等则属于高嘌呤海鲜,应尽量少吃。在选择海鲜时,可以参考食物嘌呤含量表,合理搭配,既能享受海鲜的美味,又能减少对肾脏的不良影响。

3. 合理搭配食材:吃海鲜时,搭配富含维生素 C 的蔬果,如橙子、草莓、西兰花等,有助于促进尿酸的排泄。维生素 C 可以参与体内的抗氧化过程,减轻尿酸盐结晶对肾脏的氧化损伤。同时,蔬菜和水果中的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吸收,间接减轻肾脏的负担。此外,搭配一些碱性食物,如海带、紫菜等,也有助于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减少尿酸的形成。

4. 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烹饪方式对海鲜的健康程度也有很大影响。清蒸是最健康的烹饪方式之一,它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海鲜的营养成分,同时减少盐分和油脂的摄入。避免油炸、油煎等高油高盐的烹饪方式,因为这些方式不仅会增加海鲜的热量和脂肪含量,还可能在烹饪过程中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在烹饪海鲜时,也应尽量减少盐、酱油等调味料的使用,可以用柠檬汁、醋等天然调味料来增添风味。

海鲜并非不能吃,关键在于科学食用。了解海鲜吃多伤肾的原因,并掌握科学吃海鲜的方法,我们就能在享受海鲜美味的同时,保护好肾脏健康。让我们以健康的方式品味海鲜,让美食与健康同行。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