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是一种什么现象?结晶的原理是什么?能够用来预测天气的天气瓶是如何制作的?天气瓶怎么来预测天气?2024年12月7日,文山市东实验小学四年级(5班)的小朋友们带着疑问来到了文山学院筑梦科普实验基地,他们将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启探索之旅。

科学讲解之概念原理

志愿者带着小朋友们来到教室,通过播放视频和知识讲解,让同学们了解了结晶的原理和天气瓶的制作。结晶是指物体从液态或气态形成晶体的过程。天气瓶是一种古老的天气预报工具,利用液体在特定温度下的结晶过程来预测天气变化。

天气瓶内的溶液会根据气温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结晶形态,当温度降低时,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导致溶液过饱和并析出晶体。根据晶体的形态和分布,可以大致判断当前的温度情况,从而预测天气。

动手实践与制作

实验开始前,科普讲解员为同学们制定了天气瓶制作过程的模板,并准备好了实验材料。制作初始,同学们用量杯精准量取适量酒精,缓缓倒入装有樟脑的容器,接着拿起玻璃棒轻柔搅拌,直至樟脑完全溶解于酒精之中。同学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容器,全神贯注地操作,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误,为后续的反应营造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在另一边,同学们用量筒精确量取定量的水倒入烧杯,随后加入硝酸钾。在志愿者的悉心协助下,使用酒精灯对硝酸钾溶液进行加热,以加速硝酸钾的溶解进程。同学们时刻关注着溶液的状态,谨慎操作,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待硝酸钾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之前配制好的樟脑酒精溶液缓缓倒入其中,同时轻轻搅拌,使两种溶液充分融合。最后,同学们将混合好的溶液轻轻倒入透明玻璃瓶,用软木塞稳稳地密封瓶口,至此,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天气瓶制作完成。

观察反思与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亲身体验的实践操作,向青少年普及结晶的原理,深度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综合能力。制作完成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开始观察天气瓶的结晶变化。随着气温的起伏波动,溶液中逐渐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晶,这奇妙的景象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实验结束后,志愿者进一步为同学们科普了如何通过天气瓶判断天气状况,使同学们对气象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次活动巧妙地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为青少年提供了一次宝贵的科学实验体验机会。不仅成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还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文山学院筑梦科普基地未来将持续举办更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青少年的科学启蒙之路照亮前行方向,助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培养新一代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贡献力量。

来源: 筑梦科普实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