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业内人士谈益生菌内幕:国外研究更早,产品应用更成熟,但中国的相关法规其实更严格;益生菌食品、生活用品更多只是蹭概念;号称千亿活菌量,实则有乱凑菌数的嫌疑。


进口益生菌,未必适合中国人

本刊记者/麦蔚

受访专家/谢黎炜(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特聘教授)

当前,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即将突破千亿。

益生菌产品琳琅满目,冻干粉末、压片糖果、巧克力、啤酒、漱口水、牙膏等等,几乎是“万物皆可益生菌”。

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么多的益生菌,都是从哪来的呢?

记者采访到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谢黎炜研究员,他还是南方医科大学特聘教授。

谢教授长年致力于益生菌研究与转化应用,请他谈谈当下火热的益生菌到底是何方神圣。

生产一罐益生菌,要“抓”多少个百岁老人?

去年,一款平平无奇的酸奶发酵乳突然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注意。

其产品外包装上赫然写着:“……专利益生菌菌株,从巴马百岁老人肠道采集筛选。”

广西巴马,长寿之乡。但看到入口的益生菌竟来自老人的肠道,仍令部分网友深感不适。

有坊间传闻,不少益生菌开发项目到各地长寿村寻找百岁老人,只因盯上了他们的便便。

难道,益生菌都来自便便吗?

谢黎炜教授笑称,并不尽然。

他介绍,益生菌的基本来源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来自健康母婴的母乳或6个月以下婴儿的胎粪,一般用于婴幼儿益生菌的研究和开发;

第二种,是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或粪便;

第三种,则是来自食品环境。

譬如在内蒙古、西藏、新藏等地,世世代代传承的乳制品发酵制作中,就可能有着具有较高安全性,和较好健康获益功能的益生菌。

谢教授表示,近年有一些研究团队跑到四川、浙江、海南等地区,寻找百岁老人,寄望于使用来自长寿老人的益生菌能让人更健康、更长寿。

-------------------------------

“我个人的观点认为,简单使用来自长寿老人的益生菌,来让一般人获得较强的健康获益,是存疑的。

“活得越久不代表活得健康。打个比方,躺床上的百岁老人和杨振宁教授,哪一方更健康,可谓一目了然。”

-------------------------------

谢教授补充,在欧美国家,研究机构或公司都更倾向面对大学生这样年轻又健康的人群,进行粪便收集,来建立粪菌仓库,这样也更安全。

益生菌的菌种使用规范,中国最严

又是什么样的微生物,才会被挑出来生产益生菌产品呢?

想理解益生菌的来源,首要回答的问题莫过于,什么是益生菌。

“从科学角度来说,就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具有获益功能的肠道细菌。”谢教授解释。

它“益”在哪呢?

目前的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用于改善便秘、腹泻等胃肠道问题;

第二类,则与代谢有关,针对20~30岁年龄层的人群,调节新陈代谢,帮助减肥瘦身,或针对30~40岁年龄层的人群,改善血脂、血糖和血压方面的问题;

第三类,被称为精神益生菌,有望改善人类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譬如焦虑抑郁等;

第四类,欧美市场的主流,被称为运动型益生菌,用于提升耐力、缓解疲劳。

理论上,益生菌的范围可以很大,但实际能用于产品生产的并没有很多。

我们熟知的乳杆菌、双歧杆菌等,被称为第一代益生菌,已有一定的研究和实验基础,产品应用也相对成熟。但第二代益生菌,即新菌种,处在研究阶段为主,国内还比较罕见。

挑选哪些菌,国内有名单。

根据国家卫健委2022年公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以及原卫生部2001年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有38种菌种可用于3岁以上人群的食品,有14种菌株可用于3岁以内婴幼儿的食品,有9种益生菌菌种可用于保健品食品。

-------------------------------

“全世界也只在中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什么样的益生菌适用于食品或保健品。” 谢教授说。

简单来说,在我国,只有目录名单中的益生菌能被添加使用,并被称为益生菌。

其中,又以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最为严格。

“纳入速度非常慢,对稳定性、安全性等研究实验审核也格外严苛。”

-------------------------------

谢教授介绍,如今市面上益生菌相关的产品超过99%都以食品为主**。**

此外,益生菌药品寥寥无几,基本是二三十年前法规非常不完善的时期获取的“药字号”。

菌种与菌株,又有何区别?

菌种的“种”来自生物学“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层次概念,是最小的物种分类。

菌株,则独指某一特定菌种,它通常拥有独一无二的编号,就像是益生菌的身份证。如“婴儿双歧杆菌R0033”,“R0033”就是它的菌株号。

“进口货”,未必更有效

许多益生菌产品都标榜,自己选用的是进口菌株。外国的益生菌更有效?

对此,谢教授感叹:“很多益生菌的确都来自国外,90%以上来自美国杜邦。”

他解释,欧美国家很早就开始益生菌的研究,有着深厚的研究积累,产品应用也很成熟。

国内许多企业以商业运营为导向,从国外进口益生菌原料,一方面能省去研发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充足的研究数据备书,方便销售宣传。

然而,谢教授对此并不苟同。

-------------------------------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环境和饮食结构,譬如广东地区更多食用海鲜高蛋白,四川地区更多食用辛辣火锅高脂肪,江南地区饮食偏甜,东北地区饮食偏咸。

种种差异,势必对体内的益生菌产生迥异的环境胁迫,筛选成长出不一样的特点功能。

-------------------------------

“中国人以米面为主食,欧美人则更多食用肉类、乳制品,欧美人的益生菌对国人的功效能有多少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本土消费者,使用部分益生菌产品后,身上看不到功效,或功效没有很好。

“国内亟待认认真真去做本土的地区性研究,这对中国人群的健康是很有意义的。”

要脱颖而出,当历九九八十一难

具体而言,益生是如何从茫茫“菌海”中被选拔出来,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再走上货架、走入药店,走进千家万户的呢?

谢教授向记者介绍自己正在参与的婴幼儿益生菌研究开发项目——

首先,研究人员从临床收集样本,并在实验室里,用机器对样本中所含的菌群进行分离和增殖。

然后,对这些菌株进行酸碱环境的测试。

-------------------------------

“益生菌能够通过食道,到达大肠,并黏附在肠壁上,才能达到调解机体代谢、提高肠道免疫等功效,也就意味着,菌株需要能够从胃酸胆碱的环境考验中幸存。”

-------------------------------

通常,测试完,可能1000株菌株只剩下不到100株,而这仍未是终点。

同时,研究人员还要对这些益生菌进行测序,看有没有耐药基因的插入。

当下的环境,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幼儿,也可能从母体继承具有耐药性的微生物群。

具有耐药基因的益生菌进入人体,难保不会将这些基因带给体内其它微生物群,造成未知的健康风险。

层层筛选,此时往往只剩下个位数的菌株。

而这些菌株接下来将迎接更严峻的考验——只有在临床双盲实验中能够表现出显著安全性与功效性的菌株,才能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核,获准广泛应用,最终脱颖而出。

脱颖而出的菌株,理论上还会继续经历早期驯化。也就是像训练小孩一样,加以刺激、引导,做进一步的筛选。

驯化后的菌株,要踏上新的征程——产业工厂的批量化生产。

这些菌株将通过专业管道灌入培养基的罐子里,经过多次增殖,从小罐子换中罐子再换大罐子,达到大批量化生产。

生产过程视产品类型不同,而略有不同。

以益生菌冻干粉末为例,通常是在零下四五十度的无氧环境下,将水分升华,让益生菌休眠,完成冻干的过程,最后还要混合冻干保护剂,降低益生菌的失活比例。

啤酒、巧克力、漱口水,更多只是卖概念

如今,益生菌产品可谓“千奇百怪”,冻干粉末、胶囊、压片糖果、酸奶等常见类型之外,还有巧克力、薯片、啤酒等等,甚至有外用的漱口水、牙膏和喷雾等。

-------------------------------

“益生菌食品、日常快消品,更多的只是概念和噱头。”谢教授如是说。

-------------------------------

他逐一举例——

譬如,酸奶通常为了提高发酵效率,压缩生产成本,多选用长得快、代谢周期短的菌种,出厂到上架再到消费者手中,活菌已所剩无几,更多是食用风味,摄入蛋白质了;

譬如,啤酒酿制使用的酵母,本身就是国家目录中的菌种,但它就只是发酵和提供风味;

譬如,巧克力、薯片等加工食品,往往选用耐高温的芽孢杆菌,但经过生产运输销售的过程,食用时还要经历胃酸胆碱的洗礼,益生菌也“阵亡”得差不多了;

又譬如,漱口水、面膜、牙膏等快消日用品,就更加缺乏应用研究,功效成迷,更多只是卖一个“益生菌”的概念;

……

“这些食品、快消品,通常不会标注活菌量,也不敢这么标,因为无法保证,最多只会标注添加量,”谢教授笑道,“许多消费者本身也没有期待这个功效,也就是这样了。”

若对益生菌功效有要求,还是选择冻干粉末、胶囊和压片糖果这样的形式更靠谱。

-------------------------------

另外,谢教授提醒,活菌量和益生菌种类,并非越多越好。

有大量研究证明,一次摄入益生菌的活菌量普遍在50~300亿这个区间比较好,吃太多反而可能出现腹泻等问题。

-------------------------------

如今市场上,有些益生菌产品号称千亿活菌量,菌株种类有二三十种。

谢教授告诉记者,其中很多是加入长得快且廉价的益生菌来凑数,菌株种类的搭配也是胡乱凑合,一味求多,并无研究支撑会否影响益生菌实际功效。

喝酒后,他会吃益生菌进行修复

谢教授表示,他自己平时并不吃益生菌,只有在每次喝酒应酬后,才会吃些益生菌冻干粉末,帮助胃肠环境的修复。

许多人会认为,益生菌进入肠道后,会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份子,这其实是误区。

谢教授解释,益生菌进入使用者的体内,就像是一个外来者。

如果外来者很强,就像是来到花果山的孙悟空,它也许能成为领导者,能融入其中。

但更普遍的情况是,外来者势必会受到原住民的排斥和排挤。

-------------------------------

因此,当益生菌进入我们体内,它会挂住在肠壁黏膜上,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殖,发挥作用,但最终基本还是会排挤出去,这个过程通常能够维持7**~10****天。**

-------------------------------

“当我们处在正常健康的状态下,体内的微生物生态平衡,外来益生菌的干预也就没有必要了。

“但当我们有破坏肠道菌群的行为,如喝酒、抽烟、服用抗生素、熬夜等,肠道内的益生菌往往会首当其冲被干掉。此时,补充益生菌能促进体内环境的修复,有助于更快地恢复健康平衡的状态。”(编辑:谢晓)

来源: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