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花种菜,退休不寂寞
本刊记者/吴啟荃
受访专家 邓璧霞
广州市南沙区珠江街社工站副主任、社工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硕士
——————————————————————————————————
园艺疗法,驱散“70后”奶奶的颓意
很多长者退休后,心里空落落的,再加上身体机能衰退、跟不上社会变化、亲人朋友逐渐离世……不免心生寂寥,觉得自己没用了。
住在广州市南沙区的张奶奶(化名)70岁,儿子有智力障碍,每天除了接送他去工疗站,就是看看电视,再无别事可做,整天郁郁寡欢。
社工站副主任邓璧霞团队长者服务社工在社区走访时来到张奶奶家中,发现她家门前的一片小空地种了青菜,生机勃勃,一看就是有用心打理的。
社工们便灵机一动,邀请她参与园艺活动——这是珠江街社工服务站专门为长者打造的“园艺疗法”。
此后,张奶奶就没闲着了:大多闲暇时间都在园子里泡着,除草浇水,和组员拉家常。
渐渐地,组员们发现,张奶奶加入后,他们负责的片区,花草长得更好了,组员之间的交流协作也更融洽了。
两年过去,这个园子成为张奶奶的“第二个家”。
在这里,她有事可做、有朋友可倾诉,每日与花草相伴,笑意盈盈。
------------——————————————————————————————
只是种种花草,怎么也能升级为“园艺疗法”?为何能让长者有如此大的改变?
其中的奥秘,请社工邓璧霞给我们娓娓道来——
园艺疗法:国外开花,国内香
人生于天地之间,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天然地具有疗愈的作用,让人的情绪不自觉地舒缓下来。
17世纪,园艺疗法起源于英国,近年引入我国,进行了本土改良。
“园艺疗法在我国发展非常有优势。”邓璧霞感叹说。正如网友戏言:“种菜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技能。”
邓璧霞所在社工站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就尤其典型——这里是古海湾,既有传统农耕,又有渔业底蕴;地处岭南,温暖宜人,田园瓜果四季飘香。
一个园子,就是一个“诊室”
与简单的种植不同,在园艺疗法中,社工会参与其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长者。
邓璧霞就和社工同事们选定了与南沙中医院合作的中药园,作为园艺疗法的“大本营”。
这里有艾草、紫苏、薄荷、香茅、鸡骨草、石榴等数十种常见中草药。他们将园子进行分区,并将长者分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块小园地。
有了自己的“小天地”,长者们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n 劳作,锻炼身体
浇水,修整土地、除草……手里也有了活,心里也有了惦记。劳作强度并不高,好比休闲健身。
n 记录,看见生命的力量
“一株植物有什么变化,散发出什么样的气味,给人带来什么感觉,等等,都需要长者记录下来。”邓璧霞说。
看着花草一点点长大,长者心里的无力感就会逐渐消失。
社工还会为长者记录志愿时数:“将他们的付出可视化,是重要的肯定和激励。”
n 交流,收获支持与温暖
“将分享与交流当做‘作业’,让较活泼的长者带动较安静的长者,久而久之,长者就会从被动分享变成主动分享。”
种植的过程中,小挫折还不少。有些长者会习惯性地陷入消极的思维中。
有位奶奶发现,自己的种子被老鼠吃掉了,非常难过,只顾着埋怨自己。
周围的长者纷纷提出建议:有人提出多来巡视,有人提出洒老鼠药,有人主动将自己的种子分享出来。
感受到大家的支持,奶奶很快从失落消极的情绪走出来。
还有长者因为浇水不当,导致植物叶子发黄,忍不住灰心丧气。
社工马上帮他纠正浇水的方式,并给予正向的引导:通过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叶子又会重新变得翠绿,这与人的生命旅程很相似,积极面对将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此外,社工们还会创造很多交流的机会:邀请小孩到园子里参观,把植物送给不便参与活动的高龄老人,植物收成时一同进行加工,等等。
“很多长者在参加园艺活动之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还会鼓动相识的老年朋友来参加。”邓璧霞欣喜地告诉记者。
邓璧霞:“在园艺活动中留下的美好的回忆,将成为人们继续好好生活的支持和力量。”
中医药,为“疗效”加分
把大本营放到中药园,是有意为之。“为的是充分将中医和园艺疗法进行结合。”
像艾草、紫苏、薄荷、香茅等,都带有特殊香气,闻一闻也舒心,还能做菜或者泡茶。
邓璧霞说:“长者们一起制作薄荷膏、香囊、糕点等等,还可‘顺便’体验芳香疗法、食疗等中医药文化。”
居家园艺,你也可以
园艺疗法也可在家开展。从简单的一花一草开始,参照上面的关键环节进行即可。
一些长者有很多疑惑:自家阳台日晒强,又该种什么?如何浇水?怎么防病虫?
其实,有疑惑是好事。多做功课、多向亲友请教,正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可锻炼“脑力”;还是一个交流的机会,锻炼语言能力。
“最重要的是记录和分享。”邓璧霞说。(编辑:李连欢)
来源: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