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头晕,怎么也中风了

这天,广州的王大爷(化名)独自在家,突然头昏、头痛,手里的杯子都摔在地上。

儿子正在上班,王大爷不愿麻烦他,想着应该没大事,熬一熬就过去了。

可一直到儿子下班回家,他也没见好转,连站起来都困难。

儿子马上把他送到医院,他被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以下简称腔梗)。

接诊的王艺东医生感到十分可惜,王大爷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来,王大爷接受过药物治疗和理疗,效果也不佳,只能瘫痪在床。

腔梗,就是脑梗死、中风吗?为何这么可怕?

腔梗,是“小中风”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脑血管病专科王艺东医生介绍,腔梗属于缺血性脑卒中(常称脑梗死),约占发病的20%~30%。

它通常因脑部小动脉缺血闭塞所致。

其病灶范围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1.5毫米以下,最多不超2毫米。

所以,症状较轻微,很多老年人误以为是年纪大、没休息好,从而忽视。

腔梗跟“小中风”是一回事儿吗?

首先要明确,“小中风”只是民间概念,并不严谨。过往很多人说的“小中风”,其实对应的是医学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顾名思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短暂出现的脑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往往是一过性的,发作后,查CT或MR(磁共振)也不会看到任何病灶,更不会留下后遗症。

腔梗则不然。

一旦发生腔梗,就意味着有小血管闭塞,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甚至坏死。发作后,会留下病灶,小部分人群会像上文的王大爷那样,留下后遗症。

拿不稳杯子、平地摔倒,可能是征兆

健康达人都知道,中风最典型的症状莫过于口眼歪斜、一侧肢体乏力麻木、说不出话等。但为何王大爷没有这些明显的症状?

其实可能也有,只是太轻微:王大爷拿不住杯子,或许就是肢体乏力所致。

王医生说,一些轻症腔梗患者发病时,可能完全没有感觉;有些症状很轻微,人们根本想不到是中风。

比如,部分患者仅会出现手脚轻度麻木,使不上劲;明明走在平地都摔倒;拿在手里的东西都抓不住,掉地上了。

有的则是看东西重影、黑矇、模糊不清。

有些会反应迟钝,连亲友呼叫也不应。

也有人会在吃饭、喝水时呛到,或说话含糊不清。

腔梗的特点是起病急,上述症状都是突然出现的,很多时候还会自动缓解。

气温“大跳水”,要特别注意

季节交替、气温骤降时,腔梗更容易发作。

一遇寒冷刺激,肾上腺分泌增加,血液循环加快,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流加速很容易将“潜伏的小栓子”带到小血管,并堵住。

此时,要注意及时添衣保暖,戴上帽子、耳罩。别等渴了才喝水,未及时补充水分,血液黏稠度增高,也容易发作。

更别忘了,过度用力,如大力搬东西、用力大便等;情绪波动大,如过度兴奋、愤怒、紧张等,都是腔梗的“狐朋狗友”。

“症状轻,不代表就不需要治疗”

虽然腔梗只是小血管闭塞,但并不意味着病情都很轻微,具体要看病灶的位置。

王医生特别强调,发现征兆后,最好马上到医院就诊。

“不治疗,症状可能会加重。后续再治疗,效果未必理想,可能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等。”

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可能采取静脉溶栓、手术取栓等治疗方法,将堵塞在小血管里的血栓溶解或直接去除。

“黄金治疗期”一般是指发病后6小时内,可别拖!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后遗症越轻。

恢复后,也要到医院复诊。腔梗后5年内,复发率接近40%,每次发病,都会给脑细胞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王医生在临床上就看到,“有些患者反复腔梗好几次,到智力都衰退了才来就诊。一检查,脑里面已经有多个病灶,可谓‘千疮百孔’”。

体检查出腔梗,怎么回事

一些老年人体检做CT或核磁检查后,也会看到,检查结果上赫然有“腔隙性梗死”“腔隙性缺血灶”的字样。

顿生疑惑:难道自己中风了?可是,从来没有任何不舒服啊!

王医生解释,该检查结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体检者以往得过腔梗。

随着年纪的增长,很多人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且多有高血压等慢病,小血管堵塞的情况不少见。

由于部分血管太微小,且不在关键位置,即便堵塞了,人们也毫无感觉。不过,血管堵塞后,必然有脑细胞坏死,坏死后,会残留小囊腔,便体现在影像检查上。

体检查出腔梗,说明体检者是中风高危人群。应到医院进一步评估,遵医嘱治疗,定期复诊,并务必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王医生提醒大家切记:腔梗复发率很高,多次腔梗可导致智力下降、口齿不清甚至肢体瘫痪。

来源: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