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计划试点工作要如何展开?申报单位的科学传播工作又有哪些亮点?
近日,“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建设计划试点申报答辩暨提升辅导会在浙江省科协大楼科学咖啡馆举办。
杭州市余杭区等全省14家县区市科协以及浙江省医学会等3家省级学会,围绕如何育好、用好、管好科学传播员队伍,结合地方和学会科学传播工作的经验、亮点和试点工作方案进行了答辩。
会议邀请2024年度浙江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TOP10、浙江省生态环境厅首席专家、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顾震宇,知名新闻评论员、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常务理事、浙江经视原副总监舒中胜,国家科技进步奖第一完成人、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第一完成人(科普)、杭州阿优文化科技公司创始人马舒建,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副研究员、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季良纲担任评审专家。
答辩结束后,四位评审专家分别进行了点评,并提出建议。
顾震宇表示,科普人员应进行分层管理,以提升科普工作的效率和针对性。具体而言,一部分科普人员专注于常规科学传播,主要任务是对公众进行基础知识的扫盲;另一部分则侧重于专业性科学传播,针对特定受众提供深入的科学知识。将这两部分有机结合,能够更有效地构建科普队伍并优化传播效果。科普工作应当深入了解对象的需求,确保科普内容与受众需求紧密相关。此外,虽然科普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如果仅仅以提升经济为目标,则会导致重心失衡。因此,必须强化科普的属性,将经济发展、科学概念的普及以及地方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最佳的选择。此外,保障制度对于科普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
舒中胜表示,17家单位的介绍给自己留下非常难忘的印象,科普队伍越来越壮大,各答辩代表都准备得较充分、扎实。建议科普工作强化科技手段,借助以人工智能、数字人为代表的科技赋能科普。通过对各种人群的定位,让老人、儿童、年轻人成为科普的主要受益对象。最关键的是在表达方式上,一定要更加通俗易懂,让每个人都能get到他想get到的知识。提高科普的普及性,做得好玩、有趣、通俗易懂。因此科普的普及性、普惠性一定要强,针对普罗大众。传播方式也要创新,要因地制宜讲好科普内容。
马舒建提出,17家区县市科协、省级学会的科普资源禀赋不同,建议打开各自边界,进行协同。一些学会提供专家资源,一些区县提供科普场景,可以作为科普实践基地,并联合完成一些项目,走出孤军奋战状态。“例如学会、协会或大型研究机构有很多专家、人才,能否通过浙江省科普联合会的牵线搭桥,将不同区县协会与学会的资源相互对接,产生科普成果,相互成就,而且项目、作品等成果由双方共享。“由此走出小科普天地,真正做一篇大科普文章,做出浙江有辨识度的科普活动、品牌、作品,创新我省科普事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季良纲提出,首先,科技工作者要向科学传播专家转变。科技工作者、专家、院士将其专业知识变为公众能理解和接受的科普类知识前,需要先经过传播学培训、学习。其次,应把平时工作平台做成科学传播品牌。各地科协等单位作为科普的主要社会力量,要把平时的科普工作与科学传播的品牌建设相连,推动转型,提高质量和水平,形成品牌。此外,应把部门宣传工作变成社会科普服务。让公众能听懂、能喜欢、甚至有所感触,科普工作才能转化为基层的科普能力。
省科协、省委社工部、省科技厅对各申报单位也提出了要求。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去年5月6日到访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时指出,科普需采用新方式,尤其要重视以手机为载体的竖屏经济。网络传播在科普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此,各地在培养科学传播专家时,应在方案中增加网络传播相关培训内容。例如,拱墅区科协开展培训,邀请科学传播员学习网络短视频制作与推荐宣传,这一做法值得推广。目前,浙江科学传播已初步建立队伍,接下来将探索如何运用新方式、新手段,如AI技术等,更好地发挥队伍作用。通过以点带面、共同努力,浙江省科普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为浙江“两个先行”目标贡献力量。
来源: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