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舌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蛤蜊科,俗称海蚌、红蛋、沙蛤,是一种双壳类经济软体动物。它形似海蛤,贝壳略呈三角形,壳表光滑,呈紫红色,喜欢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浅海10米左右水深的细沙质或泥沙质海中,通常喜埋栖生活,栖息深度可达6~7厘米。它个体较大,一般个体重50~150克左右,大者可达250克以上。西施舌因外表美丽,风平浪静时常张开外壳,吐出白嫩的“肉舌”,非常好看,因而被取了这个美妙的名字。
西施舌在我国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均有分布,福建、广东有较多资源。西施舌生长速度较快,据有关试养经验介绍,西施舌的养成与增殖目前主要利用野生苗种,方法有池养、打桩围网养殖以及利用浅海进行移苗增殖。近年来,由于海域污染和滥捕,西施舌自然资源濒于灭绝,山东、江苏、浙江、海南等市场上已很难见到。因此,沿海各地尤其是有资源的地区,除积极做好资源繁殖保护工作外,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进行人工增殖和养殖,并重视做好种苗繁殖培育工作,以解决发展所需种苗问题。
民间传说为西施舌赋予多重文化意象:一说越国灭吴后,西施被沉江殉国,其精魂化为贝类,吐露的“肉舌”是她未诉尽的遗言;另一说源自西施随范蠡泛舟五湖时,以贝肉为食赞叹"鲜胜舌感",遂得此名。这些传说虽无史实依据,却映射着民众对悲剧美人的永恒追忆。
西施舌肉质脆嫩,其味甘美,具有很高的营养和食用价值,在贝类中可与鲍鱼媲美,是海产珍品之一,有“海珍之首”之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多种矿物质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食后会齿颊留香,因而在海味中它久负盛名。
从吴越烽烟中的凄美传说,到现代餐桌上的养生珍馐,西施舌承载的不仅是自然的造化神奇,更是中华文明对海洋的永恒探索。当我们品尝这份穿越时空的鲜美时,或许更应思考:如何在享受海洋馈赠的同时,守护这些蓝色精灵的繁衍生息?毕竟,真正的美味,永远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石之上。
盐焗西施舌
食材:西施舌250克、粗盐500克、生姜适量、八角适量
制作步骤
1.西施舌放入盐水中吐沙2小时以上,用清水洗净后,静置10分钟备用;
2.热锅后倒入粗盐,加入八角、生姜翻炒出香味并至金黄后盛入烤盘中;
3.将静置后沥干水分的西施舌,开口朝上、背部朝下,排入烤盘、放入烤箱中,180摄氏度烤15分钟左右即可。
参考文献:
[1] 周婷婷.美味西施舌[J].家庭生活.
[2] 张林.郁达夫美文“西施舌”[J].文化事件.
[3] 陈风.海水养殖珍贵品种——西施舌[J].农家之友.
[4] 孟学平.西施舌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研究报告.
[5] 赵思达.珍贵海产品种——西施舌[J].农村百事通.
来源: 大连圣亚海洋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