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有这4个习惯,身体再好也得癌!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一个一个等着你
当一个人患癌时,我们总会说:这个人可真倒霉!仿佛得癌症只是因为运气不好,但其实,癌症的发生不只是概率问题,还有人为因素,好好的细胞,不会无缘无故就癌变了。
一个“癌”字三个口,某些癌症的发生,跟“吃”脱不了关系,常言道“病从口入”就是这个道理。
而这个“吃”,不只是指吃的食物,还有吃饭时的习惯,也可能成为激活癌细胞的“利器”。
**1、**吃得太省——肝癌
有些人为了省钱,发现家里的大米、玉米等食物发霉了也舍不得扔,或者去掉坏了的部分再继续吃。
殊不知,这些变质的食物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
食物受潮霉变后,会产生黄曲霉菌,黄曲霉菌会产生一种有很强致癌作用的毒素——黄曲霉素,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级致癌物。
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强致癌物质,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
一般只需1mg/kg的剂量,相当于1吨大米中含有1粒芝麻重的黄曲霉素,人吃了,便可诱发各种脏器癌症。
更可怕的是,黄曲霉毒素需要在280℃以上的高温才能被破坏,一般炒菜做饭都都不到这个温度,根本煮不死它,所以更要小心提防。
所以,遇上霉变的食物,千万不要犹豫,一个字“扔”,节约只能省小钱,生病要花大钱,可能倾家荡产都治不好,钱没了,人也没了。
**2、**吃得太礼貌——胃癌
在中国,互相夹菜被当做一种餐桌礼仪,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以及尊重。
但其实,这是个“恶习”,一种致癌病菌——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在互相夹菜之间趁机悄悄传播。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螺旋状细菌,我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人(7亿以上)被发现感染Hp。
如此高的感染率,共餐的饮食习惯“功不可没”。
Hp可通过唾液或口腔分泌物传播,而且传染性很强,平常我们普通的吃饭、碗筷的接触,就有可能产生交叉感染。
共餐时,只要有一人感染有幽门螺杆菌,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一人得病,全桌遭殃”的后果!
而一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会出现的疾病可不止一种,小到消化不良、胃炎,大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严重还有可能会引起胃癌。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在20多年前(1994年)就把幽门螺杆菌列为了I类致癌因子。
所以,吃饭的时候,不要再那么讲“礼貌”了,当今社会,不主动给别人夹菜才是一种美德。除此之外,外出聚会就餐时,一定要使用公筷。
**3、**吃得太挑——肠癌
有的人很挑食,只爱肉,不爱蔬菜,餐餐顿顿都少不肉,这种挑食的习惯,不仅会导致营养不均衡,还可能增加患肠癌的风险。
摄入的肉类超过人体的需求,多余的营养物质就成为细菌的温床。
在细菌的作用下,肉类中富含的蛋白质、脂肪等物质迅速腐败,产生对健康极有危害的物质。
肠黏膜长期遭受有害物质的“熏染”,“炎症——坏死——再生”的过程不断轮回,黏膜细胞在修复过程中一旦走上“歧途”,就会发生恶变。
特别是爱吃红肉、加工肉品的,更要注意了。
红肉是指烹饪前呈现出红色的肉,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肉就属于这类肉。
加工肉是指所有经过熏、腌、风干或用其他方式处理的为了增加风味以及长久保存的肉类,比如培根、火腿、热狗、腊肉、熏肉、腌牛肉、肉脯以及肉罐头、肉酱等。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共同出版的防癌建议:
红肉(猪肉、牛肉等)和加工肉品,是大肠癌的强力危险因子,因此每周红肉的摄取上限应在500克以下,加工肉品更应避免。
**4、**吃得太烫——食管癌
咱中国人吃什么东西都喜欢趁热,一碗汤、一杯茶水端上来,经常会有人提醒你“趁热喝”。
尤其是现在天气慢慢变冷了,吃什么都讲究一个“热乎”了。
有时候塞进嘴里东西明明很烫,却还是会一骨碌地吞下去。
这种“趁热吃喝”的观念该摒弃了!
过热的食物进入人体后,不仅会烫伤食道黏膜,还会引起胃炎等一系列疾病。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65℃以上的热饮列入2A类致癌物,已有动物实验证实,65℃~70℃的热饮足以烫伤喉咙,可能导致食管癌。
也就是说,摄入超过65℃的食物、饮品,是有致癌风险的!
因为口腔和食管表面覆盖着娇弱的黏膜,它们对温度很敏感,超过65℃便能烫伤黏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不正常的“异型性”细胞会越来越多,从而诱发食管癌。
所以,奉劝大家饮食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趁热吃喝”只能作为餐桌上一种寒暄的方式,吃的时候还是需要掌控好食物的温度。
来源: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