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探索未知的尝试。成效如何,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他们把机器植入大脑,对抗抑郁症
本刊记者/张美娴
看天下
在大脑里植入芯片,体外一键开关,就能控制人的喜怒哀乐。
这听起来是科幻电影中的设定,其实早已照进现实,成为治疗重度抑郁症的手段之一,又被叫作脑深部电刺激(下文称“DBS”)。
2005年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首次报道,将DBS用于抑郁症治疗。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还发布研究成果——
用具有脑机接口功能的脑起搏器,多靶点联合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这是世界首次。研究结果示:患者术后抑郁症状平均改善超过60%。
该临床研究的26位受试患者之一吴晓天,分享了自己大脑被植入电极后的治疗感受:“开机的一刹那,毫不夸张,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可以说,这一天是我的新生日。”
大众纷纷对该疗法产生好奇,但同时,网络上出现了各种质疑——
“机器真的能控制情绪?”“机器控制的情绪还是人真实的情绪吗?”“一关机就又陷入抑郁,产生依赖性了怎么办?”“这还是你自己吗?”……
到底,这是一种怎样的疗法?
把电极放入大脑,刺激情绪靶点
往大脑中植入电极,听起来很恐怖——
需要打开患者大脑,钻开颅骨,并放入两条直径1.25毫米的电极。一条电极上有8个触点,可刺激大脑神经。
事实上,这是相当成熟的手术方式:微创,具有可逆性,电极放进去后也能取出来;电刺激范围小,副作用相应也比较小。
孙伯民教授是此次研究的负责人,作为神经外科医生,开颅手术对他来说驾轻就熟。他说:“医生技术比较高一点的,(手术出血量)不到10毫升。”
过去,这种手术主要应用于帕金森病、梅杰综合征等运动障碍性疾病。效果很显著,手抖的患者,植入电极后一刺激,手立刻就不抖了。
这真的还能治抑郁症?
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其实还不明确。但孙伯民等研究者们认为,就像美国经典教科书《神经科学——探索脑》里所阐明的那样:“发生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是脑的形态、化学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随着脑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研究也逐渐证实,大脑中,存在多个与情绪相关的神经核团(可理解为,功能相似的神经聚在一起)。
换言之,只要找对靶点进行电刺激,就能产生疗效。
不过,治疗抑郁症的最佳靶点,医学家迄今仍无法达成共识,因为效果不一,案例数量也不够。
孙伯民团队最终选择了两个神经核团作为靶点,进行联合刺激。
一个是伏隔核,影响奖赏、快乐、成瘾、恐惧等感受;另一个是终纹床核,能够识别和调节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同时,该团队还开发了新设备——脑机接口。
该设备不仅能远程调控电极对大脑的刺激,还能持续反馈患者脑活动的数据,以达到更精准的治疗。
不过,治疗效果到底如何,要到手术一个月后的开机测试才知道。
开机是天堂,关机则地狱?
某种意义上说,开机测试后,才是治疗的真正开始。
开机测试,即开启电刺激,并调控电极刺激的位置和强度,寻找最合适的刺激参数。
测试时,每次只刺激一个触点,然后将参数由低到高一点点递进,看患者情绪反应。比如,如果电压调到6伏,患者出现手抖、心慌等情况,就会注意不能给他调到6伏以上。
随着参数的切换,患者的情绪也会随之变换。
一位江西女患者受电刺激后,忍不住笑了出来,但也就一两秒,又恢复回去,表示“有开心的感觉,但没有愉悦”。
但至少她笑了,久违此景的家人们,都感到欣喜。
患抑郁症16年的吴晓天是其中表现敏感、表达丰富的一位。随着参数的变化,他形容自己有时“像是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有时感觉“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甚至会忽然高兴得提出要“去玩,去喝酒!”
刺激测试结束后,他却像泄了气的皮球,忽然就蔫了下去,“没有(开心的感觉)了。”
他总结,开机关机,是两种极端状态:“一秒天堂,一秒地狱。”
总体看,每个人对电刺激的反应都不太一样。
想要找到真正能够长期起效的参数,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来进行调试。
有患者发现调整参数后仍不见改善,会打电话来骂调试医生:“为什么没有调好?是不是在骗我?”
尤其是,有的患者还会对电刺激产生耐受,即效果越来越差。因此,理性调整参数很重要,为避免耐受,医生也会要求定时关机。
这个过程对患者和医生来说,都很难熬且痛苦。
如今状态较佳的吴晓天,也经历了非常波折的半年调试,到后来争取到了自己开关机的掌控权,才逐渐把握到了自己的节奏。
机器带来的“快乐”,是真实的吗
外人看,大脑装入电极后,人的喜怒哀乐似乎都被机器操控。进而质疑,机器参与调节的“我”还是“我”吗?
对受试者和研究人员来说,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
吴晓天打了个比方,植入大脑的电极,“就像是‘机械假肢’或者‘轮椅’”。
他说,真正让他失去自我的,是抑郁症。“脑机接口让我摆脱了抑郁症的困扰,它让我有了选择、有了希望、有了用处、有了趣味。它让我找回了自我。”
研究小组的成员也认为:“情绪当然是自己的。”
因为,电刺激只能让患者恢复对情绪的感知,无法通过调节参数,强行让患者“开心”。
更何况,不管是植入电极,还是服用抗抑郁药,其实都会影响大脑神经。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当疾病严重影响了生活,“治病”或许更为重要。
但为了避免争议,患者参与测试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确保他们是真正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研究过程中,也会充分尊重患者感受,调试时间不会过于频繁,避免带来副作用。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受试者都像吴晓天一样,能获得稳定的良好疗效。
有一名患者,术后出现了严重的狂躁症,需要住院治疗;有一名患者刺激无效,仍然想自杀,最终摘取了电极。
研究小组科研统筹负责人赖伊杰说:“现在来说唯一确定的就是抑郁症状的显著改善,其他的都不是很确定。”
后续是否会有什么副作用?患者对机器的“成瘾性”该如何解决?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给出答案。(编辑:凌茜雯)
来源: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