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里,为何长出一片“肉”

本刊记者/吴啟荃

受访专家 李金瑛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防盲技术指导组专家,广东省视光学会委员,广东省眼健康协会儿童青少年眼保健专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委员,深圳市视光学会副会长,深圳市眼病质控中心副主任

湖南76岁的张奶奶,几年前发现自己眼睛里,竟长出一片“赘肉”,而且双眼都有。

随着时间推移,这块“小肉片”越长越大,从眼角蔓延到眼球,上面还分布着很多弯弯曲曲的血管,样子十分可怕,也让张奶奶越来越不舒服。

总感觉眼睛里卡了什么东西,忍不住流泪。

后来,“小肉片”甚至遮住了张奶奶的瞳孔,让她眼前雾蒙蒙的,看东西很模糊,戴老花镜也不管用。

怎么回事?

儿子带她去看李金瑛主任的门诊,才知道,原来她得了一种眼病:翼状胬(音同努)肉。

渔民、农民,容易得这种眼病

张奶奶双眼中的这个“肉片”,可不是凭空长出来的。

李金瑛主任介绍,这是眼睛反复受紫外线、风沙、尘土等刺激,外层的球结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让纤维和血管增生导致。

如果炎症一直存在,这片“肉”就会慢慢长大,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块三角形的肉质物。面积大的看起来就像一扇翅膀,因此而得名。

翼状胬肉可以从一侧眼角长出,也可以从两侧眼角都长出。

“翼状胬肉在临床上太常见了。在我国发病率大约有10%,老年人居多。”

经常在户外劳作的人,更容易患翼状胬肉,尤其是渔民、农民,还有紫外线强的高海拔地区的居民。

前文中的张奶奶,原来就是一位农民,常年顶着太阳在地里干农活。李金瑛主任分析,她得这个眼病,就跟此有很大关系。

“还有沙眼、结膜炎等慢性炎症患者,也容易得病。”

李金瑛主任提醒,高风险人群平时多观察自己的眼睛,若眼角长出黄白色的小肉片,有轻微异物感,很可能就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VS白内障,如何区分?

这两种病都会导致人眼前一片白蒙蒙,看东西模糊不清,两者如何区分?

◎翼状胬肉

眼表有肉质物,会发红、有异物感,致人看东西模糊或完全看不见。

◎白内障

瞳孔内部有白色浑浊,致人看东西模糊、重影、炫光、物品颜色改变等。

两者治疗方式也不同,前者一般通过外用药物控制炎症,然后手术剔除翼状胬肉即可,后者需要手术替换晶状体。

反复发红、挡视野,尽早手术

翼状胬肉早期,纤维和血管还没有大量增生,如果出现双眼疲劳、发红,可滴一点玻璃酸钠滴眼液,来润滑双眼、缓解不适。

翼状胬肉越长越大,会开始容易发红充血。

这时候,如果不影响视力和外观,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激素眼药水,以控制炎症,并阻止胬肉会继续增生。

如果炎症反复发作,影响外观和视力,甚至遮挡视野引起失明,就要进行手术摘除。

手术后,一般还要用药一段时间,比如使用抗生素、激素眼药水、营养修复液和人工泪液,以帮助恢复和预防复发。

据说,这个眼病很容易复发?

李金瑛主任介绍,翼状胬肉的手术经过数次改良,现在一般会在进行切除后,移植部分球结膜或羊膜(一种生物材料)到胬肉原来侵袭的位置,阻止胬肉再生长。

老年人也是白内障的高发人群,同时患有这两种眼病,怎么办?

“如果胬肉比较大,影响了角膜曲率,就要先将翼状胬肉剔除,再做白内障手术。” 李金瑛主任说,如果胬肉比较小,也可以先做白内障手术。

不想长胬肉,眼睛也要防晒

李金瑛主任提醒,不想得翼状胬肉,或手术后不想复发,要让眼睛尽量少受刺激,“尤其要避开紫外线”。

√不要直视太阳。长时间在户外,可戴深色偏光的太阳镜或遮阳伞、宽边帽子,进行眼睛防晒。太阳镜尽量选眼镜腿粗的,可遮挡侧面的阳光。

√避免长时间待在烟尘、风沙大的地方。

√注意健康用眼,尽量少熬夜、减少看电子屏幕的时间。

√眼睛出现炎症,要及时治疗。

(感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通讯员李梦园对本文的帮助)(编辑:王若兰)

来源: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