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虑就薅头发、啃指甲,怎么破

本刊记者/吴啟荃

受访专家 韩洪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精神心理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人口文化促进会健康产业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秘书长。

一紧张、心烦,就忍不住拔头发、啃指甲,或撕嘴唇、扯手上的死皮,甚至拔下的头发还要吃掉……不少成年人和小孩都有类似的“小动作”。

尤其是疫情期间,常要居家办公、上课,生活特别不方便,大好节假日只能在家窝着,越烦闷,“小动作”越停不下来。

这些小动作,是焦虑的产物

心理科医生韩洪瀛分析道:“焦虑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传导到身体会导致手抖、肌肉紧张、汗毛直立等不适感,此时身体就会下意识做出一些动作,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焦虑。”

还有一些人,会表现为扭脖子、抖腿、挤粉刺、咬笔头,或者不停来回踱步。

这是身体在想办法缓解焦虑,让大脑短暂地脱离当下困境。

不过,通过这些动作缓解焦虑,效果非常短暂,与繁重的学习、工作任务相比,实在太弱了,无异于扬汤止沸。

心烦意乱时,做5件事

韩洪瀛医生表示,如果各种小动作没有给身体带来伤害、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暂且不必紧张。

心烦意乱的时候,可以试试做这5件事,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暂时放下手上的事情,离开座位去休息10分钟,听听歌、散散步。

√用力握紧拳头,然后随着拳头缓慢松开而全身放松,可反复几次。

√写下一些鼓励的话语,念给自己听。

√放松全身,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认真感受空气进入在鼻腔流动,腹部随之起伏,呼气与吸气之间短暂停顿,感受身体的变化,持续进行5~10分钟。

√与信赖的长辈、好友倾诉,或者用笔写下此时焦虑的事情和心情。

严重的,可能发展为强迫症

韩洪瀛医生提醒,也别以为薅头发、啃指甲都只是小事。

曾有位小患者,因为学业的压力,加上不适应居家上课,又无法和同学朋友交流,竟然大片头发被拔个精光,只得戴假发上学,头上还抓出很多伤口。

最终,他因为难以忍受同学的嘲笑,但又无法控制自己,去看了韩洪瀛医生的门诊。经过检查和测试,他被诊断为强迫症(拔毛癖)。

“对于这样的患者,除了药物治疗缓解焦虑的情绪和行为的症状,还要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和行为。”

记者有位朋友喜欢啃指甲,怎么骂都改不了,10个手指头被啃得面目全非,指甲仿佛都要“退化”没了。这种情况,其实也需要就医。

**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要去看心理科

▲这些“小动作”给身体带来持续、明显的伤害,导致本人感觉痛苦,如头发都薅秃了,手指、嘴唇被啃或撕得血流不止等。

▲总是感觉不安、恐惧,担心坏事发生。

▲焦虑时经常会胸闷、心慌、心跳加速、大汗淋漓,甚至有濒死的感觉。

▲正常的工作、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不得不中断。

▲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不好,觉得自己需要求助医生。

化焦虑为动力,提升执行力

“焦虑情绪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韩洪瀛医生说。

如果能管理、利用好它,不仅不会被它“拖下水”,还会让人对重要的事情保持警觉,提高专注度和行动力。

韩洪瀛医生指出,很多人过分焦虑,是因为夸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放大了威胁。

遇事不妨多问自己:“这件事真的有这么严重吗?”“这仅仅是我的一种想法还是已经变成了现实?”“怎样才能解决问题?”

通过自问,通过一些必要的放松训练让自己静下来,看清问题的本质,专注于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杞人忧天,先去脑补最坏的结果。

“如果遇到灾难、重大事件等,实在无法应对的事情,则需要学会接纳现实。”(感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通讯员甄晓洲对本文的帮助)(编辑:王若兰)

来源: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