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中之王”!深圳老人术后离世,多个器官切除!这种病,一发现多是中晚期

深圳77岁老人,术后3个月不幸离世,家属打印病历,惊讶地发现,老人多个器官被切除。

到底是怎么回事?

近日,一个4年前的病例引发热议:

2018年8月,深圳一名老人前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体检,发现胆管有轻度扩张,后被确诊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住进了医院。

之后,老人家属按医院要求,在其他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考虑为胰头钩突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据此,医院决定给老人做胰腺癌手术,切除胰腺。

然而,术后老人体质急剧恶化,最后出现不明原因肝衰竭,不幸离世。老人的家人困惑不已,做了手术,病情应该越来越好,怎么反而恶化了?为何老人的其他器官也被切了?

老人的离世,到底是谁的过错?

目前,家属和医院都陷入了僵持状态。

家属起诉了医院,认为医院在未确诊胰腺恶性肿瘤的情况下,对老人实施癌症手术,错误切除了她的胰腺、脾脏等重要器官,导致她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死亡。

医院则认为,他们已经尽力了。

这件事的争议点主要在于:

一是,这个手术应不应该做?对此,医院称,老人具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她在外院接受了PET-CT检查,检查结果提示,胰头及胰体高代谢病灶,符合胰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

影像学检查报告显示,胆管、胰管显著扩张,胰头区肿物,胰体尾明显萎缩,胰腺癌肿瘤标志物升高,既往又有较严重糖尿病,出于肿瘤根治性及手术安全考虑,医院选择为她实施“全胰切除术”是合理的。

二是,切除了胆囊、脾脏等器官,是不是错误的?老人的家人查看病历发现,除胰腺外,老人的胆囊、脾脏等器官也被切除了。这种感觉要将腹部掏空的手术,真能治病吗?这个手术叫惠普尔手术,用于胰腺头部癌早期,严重胰、十二指肠伤等疾病的手术治疗,需要将十二指肠、胰腺、胆囊等切除,然后重建消化道。

此外,医院表示,老人的死亡原因为不明原因肝衰竭,而“全胰切除手术”主要的远期并发症是严重糖尿病、营养不良,从而导致的心肺功能不全或者感染等。也就是说,老人的离世跟手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不过,法院经过调查认为,医院在诊疗过程中,确存在术前诊断依据不足,手术方式选择不妥,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未与被鉴定人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所以,医院应承担80%的赔偿责任。对于这个结果,老人的家人和医院均不服,已提起上诉。

这个事件,让我们认识到了胰腺癌这个病。医生为什么会决定做手术,切除胰腺,也是因为这个病的可怕之处。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肿瘤,素有“癌中之王”的称谓。胰腺癌早期多无症状,或只表现为中上腹不适、恶心、食欲不振等,常被误以为是胃肠炎、胆囊炎、肾结石等。当患者因为严重的腰背痛、腹泻、黄疸、消瘦而就诊时,八成以上已经是中晚期。此时,他们大多已经失去手术机会,75%活不过1年,能活过5年者更是凤毛麟角(仅约5%)。很多网友的家人也得过胰腺癌,苦不堪言——

@球球的小窝

我奶奶胰腺癌去世的,2000年的冬天。发现的时候就是晚期,没有手术,很疼,一直用止疼剂。在家都以为是胃疼,随便吃点胃药,确诊就是晚期。

@逆疯之四疯

我的姥姥就是胰腺癌去世的,在青岛,主治医生看过所有检查结果以后直接告诉我们,没有做手术的意义,能再活半年是极限了。我们用了所有市面上的药和保健品以及偏方,我姥姥活了八个月。

@弯弯的天

舅爷,胰腺癌,坚持了半年多一点,胰腺癌太疼了

因此,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筛查是有益的,高危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目前早发现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超声内镜。”超声内镜的诊断率可以高达90%以上。

而B超、CT,甚至核磁共振,对发现胰腺癌不太管用。对于2厘米以上的胰腺病变,它们的漏诊率高达30%。

当身体出现以下变化,应及时到医院排查胰腺癌——1上腹部疼痛这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常表现为中上腹深处、持续性、进行性加剧的钝痛或钻痛。到了中晚期,还会放射到腰背部。

2无故消瘦消瘦是早期胰腺癌的常见特征,有时体重甚至可以突然下降30斤以上。这一方面和肿瘤消耗有关,另一方面是胰液分泌不足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吸收。

3皮肤、眼白变黄胰腺癌若发生在胰头部,可出现皮肤、眼白发黄,同时,粪便呈陶土色、皮肤瘙痒,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而转氨酶却只是轻度升高。

4腹泻、腹胀、消化不良胰腺癌患者会常伴腹泻、腹胀、恶心等胃肠道疾病。由于摄入的脂肪未被消化,部分人早期也可出现脂肪泻,即大便内排出过多的脂肪。典型脂肪泻的粪便为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浮于水面,多具恶臭。

5不明原因的血糖波动如果胰腺发生病变,那么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就会出现问题,会让身体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得胰腺癌

糖尿病与胰腺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同出一源——胰腺。

糖尿病是胰腺内分泌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出了问题;而胰腺癌多是由胰腺外分泌结构恶变而来。

日本一研究称,胰腺癌病人中,之前就有糖尿病的占12.5%,而患有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的病人,之前有糖尿病的仅为0.6%~1.2%,两者相差10~20倍。说明糖尿病与胰腺癌(而非其他癌症)有密切关系。

长期的糖尿病可能对胰腺产生慢性刺激,使胰腺细胞易发生癌变。

而且,多发生于糖尿病史较长的病人,说明癌变的发生是一种缓慢的过程。

这同时也说明糖尿病是胰腺癌的高发因素。

此外,合并糖尿病的胰腺癌,大多发生在胰腺的体、尾部。这正是胰岛细胞相对密集的部位。

然而,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另一面——胰腺癌合并糖尿病者也不少见。就是说,先确诊有癌,然后或同时出现血糖升高的也不少。

胰腺癌为什么会引起糖尿病呢?

其一,癌组织可破坏同处胰腺内的胰岛细胞,或胰腺癌使胰导管梗阻,以致胰岛纤维化,结果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延迟。

其二,胰腺癌可引发机体胰岛素抵抗。

哪些糖尿病病人应警惕①病程在5年以上者;②病程较长,但原来药物及饮食控制满意,无其他原因控制不好,血糖升高需改用胰岛素者;③新发现的糖尿病,体重下降及有明显消化道症状者;④年龄大于50岁的糖尿病者;⑤对于无遗传史、不肥胖、未使用过激素、原因不明的糖尿病病人,英国胃肠病学会警告,此种糖尿病潜在胰腺癌的可能性大。

多留意家里的老人

参考资料:

1.《中国家庭医生》杂志,围棋泰斗,死于胰腺癌,2013,03上

2.《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糖尿病与胰腺癌:一条藤上的两只瓜,2008.11上

3.《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癌王”刚长出来,就被他发现了!2019.2上

4.华商报大风新闻,《老太切除多器官3个月后去世,病理未现恶性,医院称已尽诊疗义务》

记者 | 路宛晨 编辑 | 鹿呦呦-

来源: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