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做肠镜,这些方法也能查肠癌
本刊记者/徐颖
受访专家 丁培荣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结直肠癌已飙升至“第二高”!
国家肿瘤监测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肺癌,其次就是结直肠癌。
要想及早发现结直肠癌,如今已经有最靠谱的“金标准”——肠镜。
但一想起肠镜要从肛门进入,检查前还有做清肠等准备,不少人心里都有点抗拒。
如今,不少体检机构推出“粪便查肠癌”的项目,无创无痛,方便快捷,最适合“肠镜恐惧者”。
不过,如果你仔细对比会发现,同样是“粪便查肠癌”,不同机构的说辞不一样——
有的叫“粪便隐血检测”,只要几十块;有的听起来很高大上,叫“粪便DNA检测”,要上千元。
这两种检查有何区别?该怎么选择?
粪便隐血检测
价格亲民,性价比高
价格:10元~30元
检查频率:每年1次
粪便隐血检测,医学上叫“免疫法粪便隐血检测(FIT)”。
它主要通过检测粪便样本中是否有红细胞,从而判断有无结直肠癌。
丁培荣医生解释,结直肠息肉、肿瘤的黏膜一般较“脆弱”,当粪便经过结直肠时,可能与息肉、肿瘤发生摩擦,造成轻微出血。
这种少量出血,肉眼看不到,但粪便隐血检测却能“看到”。
“该检测的敏感性可达到80%左右。”丁培荣教授说。这意味着,如果100个结直肠癌患者做粪便隐血检测,其中大概80人会被“揪出来”。
不过,该检测也有局限性。例如,有些人的痔疮出血或有炎症,会导致粪便标本带血,最终虚惊一场。
再如,有些人的息肉、肿瘤较小,出血量小;又或是,采集的粪便样本中,刚好没有血:这都会导致漏诊。
粪便DNA检测
灵敏度更高,价格较贵
价格:上千元
检查频率:每1~3年1次
粪便DNA检测,医学上叫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它主要通过检测粪便样本中的异常DNA,来筛查结直肠癌。
丁培荣医生介绍,长在结直肠的息肉、肿瘤,都会脱落一些细胞到肠腔内,随着粪便排出。这些脱落细胞中,往往含有一些异常DNA,可作为肿瘤标记物。
“相比于粪便隐血检测,粪便DNA检测的敏感性更高,且对高级别腺瘤(可提示异常增生、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也更高,能更精准地筛查出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风险。”
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一项在美国和加拿大开展的前瞻性验证研究报告显示,粪便DNA检测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2.3%。
就是说,100个结直肠癌患者做粪便DNA检测,其中至少有92人能被“揪出来”。
“目前,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已经推荐将粪便DNA检测应用于无症状人群早期筛查。”丁培荣医生说。
仅适合“一般风险人群”
丁培荣医生指出:“粪便隐血检测和粪便DNA检测都不是‘金标准’,仅适用于一般风险人群。而且,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依然还需要做肠镜确诊。”
所谓“一般风险人群”,指没有以下任一项风险因素的人,建议可从40岁开始做肠癌筛查。
•有林奇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肿瘤病史或家族史;
•有结直肠癌、肠息肉/腺瘤病史;
•有长期炎症性肠病病史;
•有结直肠癌、高级别腺瘤或高级别锯齿状息肉家族史;
•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如果有上述任一项风险,属于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首选肠镜检查,且每5年左右做1次,肠镜检查期间每年1次粪便隐血检查。(感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通讯员陈鋆对本文的帮助)(编辑:凌茜雯)
来源: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