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脑杀手”,不可不防!

本刊记者/张美娴

受访专家/陈凡帆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广州抗癌协会神经肿瘤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看病案

23岁的小林,直到手术麻醉前一刻,都还未能接受自己得了脑瘤的事实。

两周前,她才顺利应聘上了心仪的公司岗位,人生的新阶段刚刚开启。突如袭来的头痛手麻,让她慌了神。

去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后,被诊断为脑胶质瘤,而且已达Ⅳ级、属于胶质母细胞瘤,即最恶性的级别。

小林顿感人生就像一场梦,早早就预定好了的度假酒店还没去,刚租下了公寓还没搬……一切戛然而止,只剩父母在手术室等候区抹眼泪。

脑胶质瘤,隐匿的“大脑杀手”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往往来势汹汹、防不胜防。

“就像宝宝是男是女一样,脑胶质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基本在发病时就注定了。”

陈凡帆医生介绍,以往将脑胶质瘤病理分为1-4级:1级和2级多为良性和偏良性肿瘤,3级和4级为恶性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2021年后根据组织形态和分子特征的整合病理分型,分类略复杂一些,但也更精准。

“如果低级别胶质瘤未及时处理,也会慢慢发展成恶性。当然,初诊就是高级别胶质瘤的患者,并不少见。”

这是因为,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不同的病理类型、肿瘤位于不同部位,表现都不一样,还不典型,早期往往难以察觉。

陈凡帆医生告诉记者,胶质瘤各个年龄段都可以发生,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多见于“一老一少”:6-10岁儿童,以及65岁左右成人。其他年龄段也可发生。

——————————————————————————————

Q:睡觉时,经常把手机放在枕头旁充电,会导致脑胶质瘤吗?经常用同侧耳朵听电话呢?

A: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手机使用习惯会增加脑胶质瘤的患病率。

辐射可分为两种,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前者能量高,可导致DNA发生改变,如X射线就属此类;后者能量较低,目前认为对人体的影响有限,手机、微波炉、冰箱、电脑所发出的辐射就属此类。

不过,还是建议大家在睡觉前,把手机放到远离自己的地方,这样对睡眠也会有帮助。

————————————————————————————————————

得病后,肯定“命不久矣”?未必

对于大部分4级的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不到两年。

但不必灰心。陈凡帆医生告诉记者,也有患者生存5年以上甚至10年以上。生存期较为理想的患者,多见以下4个特点。

一是,病理分级在Ⅱ级以下,分子分型好的肿瘤,预后通常较好。患者规范治疗后,生存率很有希望达到10年以上。

二是,从细胞形态学上看,属于少枝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细胞瘤

三是,年轻患者预后偏好的肿瘤比例相对高一些。

四是,积极进行规范治疗,全程管理,以及有条件能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等综合治疗的患者。

当下治疗脑胶质瘤,通常会综合应用手术、放疗、化疗、电场等治疗。无论哪个级别的脑胶质瘤,一般都建议首选手术,安全情况下尽可能将肿瘤全部切除,治疗效果最好。

专家提醒:应选择正规的大医院就诊

脑胶质瘤的诊治往往需要多学科联合诊疗,包括神经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医生综合制治疗方案。在大医院,医生经验更丰富,设备更先进。

参加临床试验,可能有新希望

陈凡帆医生建议,胶质瘤患者尤其是恶性或复发患者,不妨参与一些脑胶质瘤的临床试验,尝试一些还没上市的新药物和新技术。

很多人怕变成“小白鼠”。其实,能够应用到人体试验的治疗方案,必然已经通过前期的安全性测试,不必太忧心。

参加临床试验,效果未必都尽如人意,但也可能有惊喜。

如陈凡帆医生所在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目前就有8项临床试验在开展,涵盖了初发的、复发的患者,包括靶向、免疫、溶瘤病毒、联合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确为部分患者带来了疗效。

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尝试参与临床试验是给自己多一种选择、多一个希望。(编辑:李连欢)

来源: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