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杀手”肺癌,正盯上不吸烟的女人

记者/文晓英

受访专家/陈海泉

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肿瘤多学科诊治组首席专家、肺癌防治中心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前段时间,香港55岁女演员祝文君因肺癌离世,让网友直呼很突然。

喜欢港剧的人,想必对祝文君不陌生。她是香港影视的黄金配角,曾在周星驰电影《食神》中,饰演“城市睇真D”主持人。

让人疑惑:这么年轻的女性,又不是老烟枪,怎么也得肺癌?

但有胸外科医生发现,这确实就是近年来的发病新趋势:在不吸烟的女性中,肺癌发病率在升高。

不吸烟的女性,成肺癌“危险人群”

陈海泉教授,便是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医生。

他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已研究肺癌30多年,对当今中国肺癌的发病现状很了解。

2013年8月到2014年8月,他所在团队针对上海市闵行地区11000多名居民(50~80岁),开展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研究。

最终,共筛查出27例肺癌患者,不吸烟的占67%,女性占66%。

这颠覆了传统认知:原来,肺癌高危人群不止是吸烟男性。

为了证实这种情况,陈海泉教授团队搜集了我国不同地区6家医院共8392名医院员工的CT筛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共查出179例肺癌,女性占比超八成,大多是非吸烟者。

他所在医院也统计过近10年的数据情况,发现: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中,女性病例从30%增长到约60%。

去年5月,陈海泉教授作为首位受邀的中国大陆医生,参加了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顶级科学家演讲。他把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国际医学界——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在中国人群中,不吸烟的女性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

在日本、韩国、美国,不吸烟的女性肺癌患者也逐渐增多。

女性不抽烟,为啥也会得肺癌

对这个问题,陈海泉教授还没找到答案。

唯一比较确定的是,非吸烟女性得肺癌,大部分是因为基因突变。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基因突变,不得而知。

猜测1

家庭“煮妇”天天做饭,吸油烟太多所致?

门诊中,陈海泉教授经常这样被患者追问。

目前学界也有假设,不吸烟女性的肺癌增多,可能跟中国人独特的烹饪方式有关,如喜欢煎、炸、炒、烤等。

此前,同济大学肿瘤研究所一项调查发现,中青年女性长期在厨房做饭时接触高温油烟,会使其患肺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

但陈海泉教授认为,还缺乏更明确的科学依据。

“(20世纪)80年代的老上海,厨房条件要比现在差得多,很多厨房都是公用,每到做饭时,见烟不见人,油烟多得很,可那时也没有这么多年轻女性得肺癌。”

相反,现代家庭的厨房几乎都有抽油烟机、排气扇等。“过去条件差时,肺癌都没增加,现在条件好了反而增加,这是不正常的。”

此外,厨师比家庭妇女接触更多油烟。但陈海泉教授却极少遇到厨师肺癌病例。“只收到过一个厨师病例,但他是个面点师,不炒菜。”

猜测2

老公总抽烟,闻太多二手烟所致?

这也是陈海泉教授经常被问到的。

目前,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女性肺癌发生率高,与吸入二手烟有很大关系。有研究发现,如果配偶是吸烟者,非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约增加25%。

但临床中,陈海泉教授却遇到有些得肺癌的不吸烟女性,老公一直吸烟,却没得肺癌。“吸一手烟并不比吸二手烟危害要小。”

猜测3

空气污染严重,PM2.5浓度高的缘故?

陈海泉教授表示,空气污染确实可成为肺癌的影响因素。

但美国曾做过研究,以PM2.5浓度高的地方和肺癌发病率做对比,并没有发现浓度高的地方,发病率就一定高,因此不能直接断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女性要加强肺癌筛查吗

陈海泉教授不建议大家这样做。针对非吸烟女性,他提出一个筛查原则:低龄、低频。

第一次低剂量CT,可以在30岁左右做。

若结果为阴性,即没有查出肺结节,可遵循以下随访原则——

·<50岁人群:下一次随访时间,可间隔5~10年后。

·50~60岁人群:若无以下危险因素,随访间隔时间为5年;若存在至少一种危险因素,则缩短至3年。

·60~70岁人群:无危险因素的,间隔3年;至少有一个危险因素的,间隔2年。

·≥70岁人群:间隔时间为2年。

值得注意的是,首次CT筛查报告,最好由专业医生诊断,最稳妥。

肺癌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①吸烟(每天吸一包,持续30年,或每天吸两包,持续15年);

②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③慢阻肺疾病史;

④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至少1年;

⑤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感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宣传文明办王广兆对本文的帮助)(编辑:凌茜雯)

来源: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