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手术中都会用到麻醉,能够让人们暂时感觉不到疼痛,便于手术顺利开展。很多人认为麻醉以后就像睡一觉,醒来后手术已经完成。但其实正常情况下大脑中的各个部位都在进行着交流,当被麻醉时,大脑中的信息就会变得平静,大脑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更加缓慢。所谓的“沟通受阻”,并非单纯的“睡一觉”就能解决的。那么在此期间患者都经历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秘一下吧。
一、全身麻醉的定义
全身麻醉是将麻醉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方式,注射到患者的体内,从而产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并消除全身疼痛,抑制各种反射,方便于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二、全身麻醉患者的经历
(一)麻醉前
麻醉前患者需要配合医生对自身身体情况进行了解,为医生制定最佳麻醉方案提供信息依据,患者需要了解麻醉期间的注意事项、风险等,并表示理解和支持,还需要进行签字确认。在麻醉前患者还需要遵循医嘱进行禁食禁饮,在麻醉前6-8小时禁食,但婴幼儿患者需要适当缩短禁食禁饮时间,减少婴幼儿患者躁动、恶心呕吐的情况。
(二)麻醉中
麻醉阶段患者需要在手术台上保持手术体位,配合专业医生佩戴心电监护设备、血压仪、氧气面罩等,准备完成后进行麻醉。麻醉期间患者身体会经历三个不同阶段。
1. 麻醉诱导阶段
麻醉诱导阶段患者会从清醒状态进入麻醉状态,医生将适量麻醉药物经过不同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大脑电信号被阻断,患者就会慢慢失去意识,呼吸频率降低直到自主呼吸停止、肌肉逐渐松弛、痛觉消失。在此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将气管导管插入患者气管,用麻醉机代替患者自主呼吸,维持身体正常机能。而且麻醉医师会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状态,不断调整麻醉的深度,随时准备处理突发情况。
2. 麻醉维持阶段
麻醉维持阶段患者需要不断被输入麻醉药物,维持麻醉状态,需要根据手术时间以及患者的状态调整麻醉药量,麻醉医生会应用多种辅助药物调整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等指标,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在麻醉维持阶段患者的自主呼吸消失,需要完全依靠呼吸机帮助呼吸,这时人对疼痛刺激是完全没有反应的,有利于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可能会经历更多风险,比如存在高血压的患者麻醉维持期间会存在脑出血、脑梗等脑血管意外;患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肺气肿、呼吸功能恢复不完全,需要持续应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麻醉药物可能会影响心功能,从而诱发心脏病风险,这就需要再麻醉前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详细评估,调整麻醉的剂量和类型,最大程度降低麻醉的风险。麻醉医师需要处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大出血、药物过敏反应等突发事件,保证患者安全。
3. 麻醉苏醒阶段
麻醉清醒阶段是停止麻醉药物供应到患者完全清醒的过程,麻醉药物被停止,患者的身体会逐渐将药物代谢排出,麻醉浓度逐渐降低,患者的意识也会逐渐恢复清醒,自主呼吸恢复。部分患者在苏醒期间会经历呼吸短促或不适感,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深呼吸锻炼,促进肺部功能恢复。在此期间仍然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拔出气管导管,将患者送入麻醉恢复室,麻醉恢复期会经历10~30分钟,患者才能够完全脱离危险。当患者逐渐清醒,意识恢复后也不会有麻醉期间的记忆。很多患者在手术后由于麻醉药物的刺激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主要是由于药物对患者呕吐中枢产生了刺激。部分患者在药物未完全代谢期间会出现语言不清晰、行为不协调、幻觉等症状,不过随着药物逐渐代谢患者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恢复正常。尽管麻醉的安全性比较高,但不排除部分患者术后存在脑部并发症风险,因此在麻醉后患者如果出现异常反应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尽早处理。
(三)麻醉后
麻醉后患者苏醒期间处于麻醉恢复室,患者清醒后需要有医生评估清醒的情况,然后由护士送入普通病房,患者需要认真聆听医护人员交代的注意事项,做好麻醉后的自我护理。在麻醉后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体位,一般保持头部稍微偏向一侧的姿势,防止呕吐物误吸。而且患者在麻醉后一般不能立即进食,需要等到排气后肠胃功能恢复蠕动,摄入少量温热的流质食物,后续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进行腹腔手术的患者需要适当延长禁食时间。患者需要在得到医师许可的情况下,要尽量尽早下床,这对于提高呼吸深度、改善血液循环、恢复肠胃功能、改善胃口等都是非常有益的。并且可以很好地预防各种并发症,对于加快创面的恢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麻醉手术后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为身体恢复提供必要条件。
小结
麻醉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我们身体各个组织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挑战,并不像睡一觉那么简单,但不必过于担心,麻醉医师和医生会全程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在麻醉过程中需要配合医生做好麻醉前的注意事项,积极配合身体检查工作,了解麻醉期间会经历的风险,做好术前禁食禁饮工作,将自身用药史和过敏史提前告知医生,由专业人士帮助我们评估麻醉风险,制定麻醉方案,就能够安全度过麻醉期间。
作者: 罗柳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
来源: 健康科普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