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李白笔下的成都是“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美丽动人;繁华夜景,热辣火锅,悠闲茶馆是它的代名词。这样的一座城市,他所独具的城市文化更是令人着迷,温婉柔和的蜀绣,有趣迷人的川剧变脸……

我今天想介绍的,是陈列于成都博物馆的成都大皮影。“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一张雪白的幕布,一双灵活的巧手,一声锣鼓,一个动人的故事,这就是皮影戏。在成都博物馆的皮影展厅中,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各流派的特色皮影。而成都大皮影是中国南派影戏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人物特别高大,比北方皮影人高出一倍,最大的达七、八十厘米。皮影人物制作精巧,结构复杂,关节众多,连手指都可以活动,主要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地区以及毗邻的川西北部分地区,艺术水准特别高,至少在清代中后期已经非常流行。

艺术家在表演成都大皮影戏 图片来源:网络

陈列于成都博物馆的成都大皮影是一个头顶帽冠,蓄长长红色胡须的人物角色,他有十八个关节,动作十分灵巧。这印证了影人结构复杂,关节众多的特色,能够很好地展现动作和传达意涵。成都大皮影的拿手绝活是“耍鬓口”,即大家耳熟能详的“吹胡子瞪眼”。表演时人物传情细腻,细节生动,动作流畅,形象惟妙惟肖,很能体现川西生活风韵。

成列于成都博物馆的成都大皮影 图片来源:网络

成都大皮影制作时还有精雕细刻,以錾刻工艺为主的雕刻手法,引人注目。它的制作复杂繁琐,大致可分为九步。首先是捂皮,选好兽皮之后,用清水浸泡兽皮,降低兽皮硬度;第二步压平,用熨斗压平兽皮;第三步磨皮,就像我们化妆需要磨皮一样,制作皮影也需要去除兽皮表面的不平整;第四步,上油,将油浸入兽皮后达到透明;第五步擀皮,将浸入了油的兽皮再次压平;第六步透稿,将处理好的兽皮印在画稿上描画;第七步雕刻,用不同小刀照画稿雕刻,这样大致雏形就已经出来了;第八步上色,用矿物颜料在白皮上上色;第九步钉缀,用针线连接影人活动处。如此之后,皮影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在表演时能脱离桌平面站立起来,呈现在空间中栩栩如生的风貌。

成都博物馆中关于成都大皮影制作工具和工艺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

成都大皮影不仅仅是保存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更是可以承载历史文化的艺术,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了解、继承和发扬。希望在未来能够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与时俱进的文化解析,充满乐趣的互动宣传方式,将其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喜欢它,透过它了解成都,了解四川,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来源: 天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