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有雪的日子。王奶奶在阳台晾腊肉时望见路上走着的的老周。他拎着两桶花生油小心的挪步,新买的防滑鞋踏实的在雪上印出一个个细密的纹路,像是给冬日的信纸打上的红线。"走慢些啊老周!"她探出身喊,声音惊飞了站在晾衣绳上的麻雀,扑棱棱落下的一串雪沫子——这是整条老街上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年关的雪地里,每个脚步里带着防滑的温度。
菜市场的鱼摊前积着片片的薄冰,摊主老赵总会多用一些旧纸壳铺在地上。"大姐,路滑,扶着我边走哈",他托着买鱼老人的胳膊,案板上跳动的鲫鱼溅起的水花,在晨光里亮晶晶。那些没说完的防滑叮嘱,也都化在了热气腾腾的早餐摊前:让捧着豆浆的人们绕开结冰的井盖。

在这冬日的温度里,也藏着我们的冬季出行指南:鞋底沟纹深度超过3毫米才能有效防滑;随身带个保温杯,关键时刻能当临时拐杖;走路时想象头顶有碗热汤,自然就会放慢脚步。。。。。。
若是某个瞬间失去了平衡,也请记住我们医生的叮嘱:摔倒时不妨顺势蜷身,让厚实的羽绒服充当缓冲垫;起身前先活动一下手指脚趾,就像唤醒沉睡的种子;若是看到老人在地上的迟疑,别急着搀扶,蹲下来用围巾垫住他的后颈,轻声问一声:"要不要帮您拨通家人的电话?"

今年过年,除夕来得格外的早,咯吱作响的雪伴着羽绒服发出出的丝丝声。小超市的老板娘也在台阶上撒了几层粗盐粒。小区里,穿成可爱熊猫的孩子们追着来回的跑,而家长也会在雪地上,用脚划出几道深深的轨迹——这是最安全的"活动区域"。
忽然间,我们明白了老人总说"年要慢慢过"。因为,有时,
走缓些,才能看清门卫大爷和物业人员提前扫出的爱心通道;

走轻些,也会听见超市工作人员在易滑处的纸箱沙沙声;
走稳些,便接得住阳台上飘来的那句:"慢点走,一会来家吃饭。"

大红灯笼,万家灯火,是在等着踏雪而归的TA。慢慢走,走缓些,让防滑的鞋底印实雪面,也让每一步都踩出团圆的分量。雪落无声处,皆是归途人。

来源: 紫龙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