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自然评论·生物多样性》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以物种群组保护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A case for assemblage-level conservation to address the biodiversity crisis)的研究文章。该研究由迈克尔·贝利茨(Michael W. Belitz)、C.J.坎贝尔(C.J. Campbell)、瑞安·德拉姆(Ryan G. Drum)、温迪·勒恩伯格(Wendy Leuenberger)、托尼·林·莫雷利(Toni Lyn Morelli)、凯莉·内尔(Kelly Nail)、沃恩·希雷(Vaughn Shirey)、韦恩·托格马丁(Wayne Thogmartin)和埃利斯·齐普金(Elise F. Zipkin)等科学家共同完成。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物种群组保护(Assemblage-level conservation),以应对当前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聚焦于单一物种的保护。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个别濒危物种的灭绝,例如大熊猫和灰狼的种群恢复就得益于此类策略。但这种方法在应对生态系统广泛变化和保护功能多样化的生物群体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另一种保护策略,即生态系统保护(Ecosystem-level conservation),则侧重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水循环和土壤肥力,但常常忽略对特定濒危物种的关注。因此,如何平衡单一物种保护与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全球保护实践中的一个难题。
物种群组保护方法的提出,试图为这一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法,以分类学相关、或功能相似的物种群组为保护对象,通过关注这些物种的共同需求及其生态功能,实现从单一物种保护到整体生态平衡的过渡。研究指出,物种群组保护能够在保护濒危物种的同时,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成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策略。

过去长时间中,实施物种群组保护的最大障碍是数据和方法的限制。但近年来,生物多样性数据的快速积累、生态建模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能力的提升,为这一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文章强调,通过种群模型(Community models),研究者能够在物种和群组两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分析,从而更精确地评估保护措施的成效。这些模型不仅能够量化物种之间的生态联系,还能揭示物种对环境变化的不同反应,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进一步指出,物种群组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弥补传统保护方法的不足,还在于其综合性和适应性。通过结合单一物种的生存需求与生态系统的动态特性,这一策略可以在气候变化等大环境背景下,更有效地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该研究团队呼吁,未来的保护实践需要更多跨学科的合作,以充分利用当前可用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和技术工具。与此同时,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与自然资源管理者之间的紧密协作,也是确保物种群组保护成功实施的关键。文章认为,这种以“物种群组”为核心的保护方法,不仅能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解决提供新的路径,还将推动保护科学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源 | Nature Reviews Biodiversity
编译 | 王芊佳
编辑 | 绿茵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