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耳鼻咽喉科医生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腺样体要不要割?不割可不可以?什么是腺样体?”

**腺样体也叫咽扁桃体或增殖体,**附着于鼻咽的顶壁和后壁交界处,两侧咽隐窝之间,相当于蝶骨体和枕骨底部,表面呈桔瓣样。因为其位于鼻咽部,所以也叫咽扁桃体。而常说扁桃体位于上颚处,也叫颚扁桃体。腺样体与扁桃体、舌根淋巴组织和咽后壁淋巴组织组成咽淋巴环,是呼吸道第一道防线。腺样体和扁桃体一样,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长大,2-6岁时为增殖旺盛的时期,10岁以后逐渐萎缩。

腺样体肥大最多见于儿童,常与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合并存在。腺样体肥大的病因较为复杂,且有一定争议。现多认为主要原因是,儿童易患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及流行性感冒等,若反复发作,腺样体可迅速增生肥大,致加重鼻阻塞,阻碍鼻腔引流,鼻炎鼻窦炎分泌物又刺激腺样体使之继续增生,形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从而引起鼻堵、张口呼吸的症状,尤以夜间加重,出现打鼾、睡眠不安,患儿常不时翻身,仰卧时更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暂停等。

主要表现
☑ “腺样体面容”:由于长期张口呼吸,致使面骨发育发生障碍,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

☑ 鼻部:常并发鼻炎、鼻窦炎,有鼻塞及流鼻涕等症状。说话时带闭塞性鼻音,睡觉时发出鼾声,严重者出现睡眠呼吸暂停。

☑ 耳部:咽鼓管咽口受阻,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听力减退和耳鸣。有时会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 咽、喉和下呼吸道症状:因分泌物向下流并刺激呼吸道粘膜,常引起夜间阵咳,易并发气管炎。

☑ 常有全身营养及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反射性神经症状,如表情迟钝、胸闷不安、肺扩张不好,日久致鸡胸或扁平胸。夜间呼吸不畅,患者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患儿生长发育障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遗尿等现象。

如何诊断
腺样体检查法包括间接鼻咽部触诊、鼻咽镜检查、鼻咽侧位X片。前二者常难以取得患儿的配合,因此后者为腺样体肥大提供了诊治依据。

当腺样体指数在0.6以下为正常,0.60~0.69者为轻度肥大,≥0.70为中度肥大,≥0.80为重度以上肥大。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

文献表明,在对腺样体肥大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消除不良体征。目前常用的气雾性皮质类固醇激素包括倍氯米松、氟尼缩松、丙酸氟替卡松以及糠酸莫米松等。

☑ 手术治疗

儿童腺样体肥大一经确诊应给予早期干预,以使症状能得到改善,使发育及营养状况尽快趋于正常,并有利于慢性鼻窦炎和分泌性中耳炎等常见并发症的治疗。由于腺样体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外科手术必须慎重。

手术指征:

综合文献,目前推荐标准如下:

1. 一般认为3岁以上行外科治疗较为妥当。

2.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症,1年内感染发作不低于7次,或连续2年每年感染发作不低于5次,或连续3年每年感染发作不低于3次。

3.2020中国儿童OSA诊疗指南指出,因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导致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患儿,强烈推荐手术治疗,即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4.患儿的腺样体肥大,伴随的中度鼻塞症状(张口呼吸、闭塞性鼻音或嗅觉障碍),已持续至少1年,并且保守治疗(比如使用6周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使用1月的抗生素)效果不佳。

5.由于腺体肥大影响鼻腔通气和分泌物引流,导致鼻炎、鼻窦炎、急性中耳炎(化脓性)或慢性渗出性中耳炎、哮喘等疾病反复发作。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药物治疗不佳。

6.腺样体肥大症状明显,并且已经出现特殊面容的孩子,排除了口腔原因,建议进行手术,但是效果不能确定。

来源: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