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在查阅一个物种信息的时候找到百度百科对于“Loggerhead Turtle”的对应词条名——“大西洋蠵龟”,在请教专家的过程中,发现这里面可能有一些问题。作为一家之言,经专家授权,现予发布,请各位读者讨论、指正。
海洋生物多样性专家王敏幹指出,不能简单地将Loggerhead Turtle翻译成“大西洋蠵龟”;“赤蠵龟”这个传统名称更加准确。有几点原因。
上图:百度百科目前的“大西洋蠵龟”词条中的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一是,赤蠵龟的名字来自它那红色的背甲,这一点非常直观。我们看到这种龟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壳,红色的外观给它取名时提供了直接的灵感。相反,如果用“大西洋蠵龟”来称呼它,似乎过于局限了。这个名字让人不自觉地把它与大西洋地区挂钩,好像它只生活在大西洋中似的。而实际上,赤蠵龟的分布远远不止于此——它们在印度洋、太平洋等地都有栖息。用“大西洋蠵龟”这样的名字,显然不能准确反映它们的全球分布,也很容易造成误导。
赤蠵龟(学名:Caretta caretta),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海洋龟类,属于海龟科蠵龟属。成年赤蠵龟体长可达90厘米,体重平均约135千克,最大可达450千克以上。其背甲呈红棕色,腹部则为浅黄色。成年雄性赤蠵龟尾部较粗壮,腹甲较短,而雌性则相反。赤蠵龟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和河口栖息,仅雌性个体会在短暂的产卵期上岸。赤蠵龟繁殖率较低,雌性平均每隔2-3年产卵4窝左右。上图是一只赤蠵龟,©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我国学者王丕烈等人曾经尝试为它正名。图源:王敏幹二是,考虑到传统命名的文化传承,过去我国学者(以及香港特区各大学的学者们)也是称其为“赤蠵龟”。这个名词,不仅是对这一物种外形特征的描述,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在命名时是根据动物的外观或者习性来取名的,这样一来,不仅让名字更具象,也让大众容易记住和识别。
赤蠵龟,©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我国香港特区也是称其为“赤蠵龟”。图源:香港的一份海龟搁浅的报告。
再者,从保护的角度来说,正确的命名至关重要。赤蠵龟作为一种濒危物种,已经面临了诸多挑战。如果还是继续误用“大西洋蠵龟”这一名称,可能会让一些人顾名思义、误以为它只分布在大西洋;忽视了其他地区的保护工作。这种误解可能会影响到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尤其是在印度洋、太平洋等地区,那里同样有着这类龟类的栖息地。
赤蠵龟(Caretta caretta)的分布范围。从上图可以看出,在中国海域也是有所分布的。因此被称为“大西洋蠵龟”实在是太偏颇了。图源:NOAA所以,王敏幹认为,保持“赤蠵龟”这一传统名称,才是更符合科学和实际情况的做法。“赤蠵龟”这个中文名字,不仅准确地反映了该物种的特征,而且避免了地域限制的误导。
1999年4月28日,《文汇报》发表了香港海洋环境保护协会主席王敏幹(John MK Wong)的《亚速尔的海龟》一文,其中上面这张图片是一只未成年的赤蠵龟。供图:王敏幹
赤蠵龟——海洋中的古老旅者赤蠵龟*(学名:Caretta caretta)*,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海洋龟类,属于海龟科蠵龟属。成年赤蠵龟体长可达90厘米,体重平均约135千克,最大可达450千克以上。其背甲呈红棕色,腹部则为浅黄色。成年雄性赤蠵龟尾部较粗壮,腹甲较短,而雌性则相反。
赤蠵龟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和河口栖息,仅雌性个体会在短暂的产卵期上岸。赤蠵龟繁殖率较低,雌性平均每隔2-3年产卵4窝左右。其性成熟期较长。“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发现,关于这种龟性成熟的年龄,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表述。
被渔网缠住的赤蠵龟(Caretta caretta)容易溺亡,因为渔网限制了它们的行动,让它们无法自由游到水面呼吸。在挣扎过程中,海龟会耗尽体力;再加上渔网可能改变其在水中的浮力,最终导致窒息。除了溺亡,渔网还会割伤、勒伤海龟,引发感染,甚至影响其生长和繁殖。上图是一只被渔网缠绕后溺死的赤蠵龟(学名:Caretta caretta),2021年摄于西班牙。©Carmelo lsgro
赤蠵龟为杂食性动物,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其强壮有力的颌骨是捕食和粉碎猎物的重要工具。幼龟面临着多种天敌的威胁,尤其是卵期极易受到陆地生物的捕食。成年赤蠵龟体型庞大,天敌相对较少,主要包括大型鲨鱼等海洋生物。
从保护状况来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将赤蠵龟列为“易危”物种。在美国,《濒危物种保护法》对九个不同的赤蠵龟种群进行了保护,其中四个被列为“濒危”,五个被列为“受威胁”。《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禁止对赤蠵龟及其制品进行商业国际贸易。
渔具误捕是导致赤蠵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沿海开发导致的栖息地丧失、鸟类捕食龟卵、人类活动(如沿海灯光和住宅开发)导致的幼龟迷失方向等因素也对赤蠵龟种群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减少误捕率,有的地方的渔业部门已采取了安装海龟脱钩装置等措施。
赤蠵龟(拉丁学名:Caretta caretta,英文名:Loggerhead sea turtle)在维基百科中的头图介绍。©维基百科
海洋与湿地
专栏作者
(注:1.本文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
专家 | 王敏幹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编辑 | Linda
排版 | 绿叶参考资料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