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况

(一)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1.1 线下活动概况和数据

2024年度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向公众提供了进北邮实体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参观、进中小学常态化科普课程、全国科普周主题科普活动-罕见病复发绿色通道纪念、全国科普日中国科技馆主场活动、赴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中学科普讲座、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感染免疫科常态化志愿服务、进红楼图书馆和社区为公众做科普等线下科普服务志愿工作,依托视频号、微信、B站、腾讯视频等新媒体渠道,在5G、AI、VR等新技术的支撑下,开展线上科普直播、科普讲座、科普小知识、科普云游展厅、预约就诊等活动,出版《原来如此-身边的信息科技》科普图书,新建保定高新区科普分基地。

——对外开放天数或服务公众天数:50天。

——每年服务公众人次:10000人次。

——科普场所面积:400平米。

——新建保定高新区科普分基地。


1)全国科普周主题科普活动——“信任相随,守护健康”绿色通道一周年庆典

值全国科普周之际,5月28日下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举办世界多发性硬化日/视神经脊髓炎关爱日 “连接你我”绿色通道开通一周年纪念活动,采用5G+VR+360°线上直播,线下讲座、义诊、交流、AI体验相结合的形式,线下两百余人、线上一千多人参与了此次活动,活动受到多家媒体报道。截止目前,已有1000多名复发患者受益于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得到及时诊治。

2)全国科普日活动:“智绘心脑·健康探索”——脑科学与心理健康科普系列活动

在全国科普日期间,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通过科普讲座、互动展项、科普图书等多种载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依托AI、脑科学、VR等前沿技术优势,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获中国科协评选的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和优秀组织单位。

线下活动以中国科技馆为主阵地,同时在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潞河中学、角楼图书馆等地设立分会场。通过科普展位、专题讲座、科普图书等形式,广泛吸引了学生及家长的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则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权威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患教科普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公众的医疗健康意识。此次活动不仅充分展现了科普的公共服务属性,还通过科技志愿服务等形式,有效推动了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并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广泛传播,确保了活动的广泛覆盖和深远影响。

3)“生命之花”中国脱髓鞘疾病关爱日首次活动暨“连接你我”绿色通道开通600天纪念日庆典及义诊活动

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搭建患者与专家间的沟通桥梁,推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科普宣传,2024年11月24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科普教育基地,在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生命之花”中国脱髓鞘疾病关爱日首场活动,并庆祝“连接你我”绿色通道开通600天。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是脱髓鞘疾病关爱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旨在提高公众对脱髓鞘疾病的认识和关注。

4)出版科普绘本《原来如此-身边的信息科技》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副主任兰名荥出版《原来如此-身边的信息科技》科普绘本,一套写给6-10岁儿童以信息科技为核心内容的科普漫画,系列通过六个分册,涵盖学习、家居、购物食品、交通、未来科技等六大主题,已在2024年6月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5)多次在北京、四川中学开展科普讲座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主任高立、副主任兰名荥,先后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中学、北京通州潞河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开展线下科普讲座。

6)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常规化每周科普活动情况

每周两节AI科普课程,2024年累计超过120学时,覆盖4个自然班

每周两小时科技创客训练营,2024年累计超过70小时

7)深入中小学开展师资培训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主任高立、副主任兰名荥,在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四川省雅安市汉源中学开展信息、科学教师师资培训。

8)受邀参加《文明实践在北京》新媒体宣传活动--“守护好奇心,培养科学兴趣”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主任高立、副主任兰名荥受精神文明宣教处、首都精神文明促进中心和海淀区宣传部的邀请,参加《文明实践在北京》新媒体宣传活动。11月9日《文明实践在北京》新媒体宣传活动在学院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现场为百姓深入浅出地科普了中国通信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并结合自身求学和科研的宝贵经历,与听众共同探讨科学家精神,传递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涵。为了能让更多市民领略科学的非凡魅力,文明北京新媒体平台还将特别播出本次活动的短视频。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北京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

(9)赴北京天坛医院为罕见病患者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主任高立带领团队为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中枢神经脱髓鞘患者开发绿色就诊预约小程序、量表测评小程序,建立了预约3T/7T核磁检查、量表测评以及专家门诊的就诊闭环,并亲自带领团队每周日为7名预约患者做3T/7T核磁检查、量表测评,带患者于第二天周一找专家门诊看检查结果,检查和门诊均免费,已惠及此类罕见病病友五百余人。

1.2 线上科普活动概况

(1)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主任高立教授,携手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及301医院的权威专家,巧妙利用腾讯会议、B站等新媒体平台,成功举办了为期十期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线上科普讲座系列。讲座内容全面而深入,不仅涵盖了看病就医过程中的沟通技巧、心理关怀的重要性,还详细讲解了药物治疗、核磁共振检查以及康复训练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效搭建起了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增进了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2)在高立教授的带领下,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团队精心录制了近百个科普视频,通过微信群、视频号、B站等多元化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这些视频内容丰富,从核磁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到核磁结果的解读方法,再到就医前的各项准备知识,一应俱全,为公众提供了一场场生动、实用的科普盛宴。

(3)此外,高立教授还亲自执笔,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多篇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专门针对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病友们,普及了就医常识、日常护理技巧以及康复手段等多方面的实用知识。这些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例和图解,帮助病友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疾病,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生活质量。

(二)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科普研学)情况:活动数量3个;参与人数100人。

——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中小学)、进社区、进图书馆等“走出去”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100个;参与人数5000人。

2.1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科普基地迎接北师大三附中初一学子探访之旅

在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宏伟号召下,为深化中学生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好奇与认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于2024年12月19日下午,盛情迎接了北师大三附中90名初一新生的到来。本次活动由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倾力主办,得益于数媒学院学生科普团队的大力协作,并在技术与应用类课程群负责人兼党支部书记兰名荥副教授的亲自率领下,成功点亮了青少年心中的科技火花,引领他们踏上了一场探索未知的科学之旅。

学生们通过参观新科研楼的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以及桑新柱教授负责的三维光场显示实验室,了解了6G等信息通信技术、光通信及光电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互动体验环节增强了学生对科技知识的直观感受,数媒学院师生科普团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了复杂科技背后的原理与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



2.2 走进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开展科普讲座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副主任兰名荥老师于9月9日深入北京潞河中学,成为潞河中学校外科技辅导专家,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开展科普小课堂,题目为“全息投影-神奇的视觉骗术”。讲座内容设计巧妙,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兰老师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问题出发,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信息时代的来临与发展对日常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接着,她通过生动有趣的“全息”投影案例和应用实例,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讲座中,兰老师还亲自指导学生们动手进行小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他重点讲解了“全息”投影中的半透半反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这一神奇视觉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同时,兰老师也探讨了“全息”投影的局限性,以及真全息技术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们对全息技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兰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对网上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判断。他鼓励学生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探究科学内涵,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这场科普小课堂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3 赴四川省雅安市汉源一中开展科普讲座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副主任兰名荥老师于2024年10月21日远赴四川省雅安市汉源一中,为400名高中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从排名倒数到全县状元、自山村到首都:梦想启航的奋斗之路”的励志科普讲座。


讲座紧紧围绕“为什么要上学?上学是上什么?怎么样上学?”这三个灵魂之问展开,从动机、认知和执行三个维度深入剖析,启发学生们进行深入思考。兰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生动讲述了如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成绩突飞猛进,提高了150分,最终成功考入北京邮电大学的奋斗历程。

她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学习,做好规划,勇敢追逐梦想,就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兰老师的讲述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让学生们深受鼓舞。


在讲座的结尾,兰老师还以“GenAI的挑战与机遇”为话题,留给学生们后续思索的空间,引导他们关注前沿科技,拓展视野。最后,她对学弟学妹们寄予了殷切寄语:“坚持梦想,勇敢追梦。”鼓励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2.4 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常规化每周科普活动

围绕社会需求及痛点,聚焦青少年科学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北京邮电大学组建了一支由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牵头的科普志愿教学团,为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开展AI课程、科学创客社团、大咖讲堂等系列活动,带领学生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采用跨学科教学模式,项目式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4.1 每周两节AI科普课程,2024年累计超过120学时,覆盖4个自然班

本基地每周派出兰名荥副教授、王学严两位老师,以及多名研究生、本科生助教,为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二年级学生开展AI科普课程,每位教师每周为两个自然班授课,已持续上课两年,2024年累计超过120学时,覆盖4个自然班。已建成完善的教学材料和多媒体授课内容,知识点模块涵盖:机器人来啦、机器人能干什么、机器人钢铁之躯、机器人动力来源、机器人的五官、身边的人工智能等。

2.4.2 每周两小时创客训练营,2024年累计超过50小时

创客社团指导教学团队由教授、副教授、中青年教师以及研究生本科生骨干科普志愿团队组成,寒暑假期间坚持每周线上指导小学生科学创新实践,正式学期线下科学创新实践,每周四下午三点半至五点半定期指导和实践。

创客社团为学生搭建创新梦想的舞台,教育理念契合孩子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天性,把学科知识的学习融入实际生活场景中,强调“创意”、“动手”和“造物”,真正做到学中有玩玩中带学,让孩子感受前所未有的“快乐学习”。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增强课堂趣味性,创客社团开展AI活动课,以实践活动课为载体,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AI活动课上,老师志愿者们带领学生们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更理性思辨地认识人工智能,为即将到来的高度数字化社会作好准备。

2.5 开展小学信息和科学教师师资培训

2024年3月5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副主任兰名荥参加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举办的七一教育集团科技联研活动,为七一小学、航天图强小学、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三所小学的所有科技教师开展培训,培训内容为《双减双进背景下,高校成果如何转化为中小学科学项目探究》。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的手拉手学校—新疆拉斯奎镇第二中心小学的科技老师们也在线上参与了培训活动。在面对面交流互动时间,老师们分享了各自在科学及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结合新课标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提升学生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达成了共识。


2.6 走进红楼藏书阁、角楼图书馆等科普讲座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副主任兰名荥受邀走进红楼藏书阁、角楼图书馆等,开展《原来如此-身边的信息科技》科普讲座,为到场的百姓深入浅出地讲解身边的信息科技知识。

2.7 受邀参加《文明实践在北京》新媒体宣传活动--“守护好奇心,培养科学兴趣”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主任高立、副主任兰名荥受精神文明宣教处、首都精神文明促进中心和海淀区宣传部的邀请,参加《文明实践在北京》新媒体宣传活动。11月9日《文明实践在北京》新媒体宣传活动在学院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现场为百姓深入浅出地科普了中国通信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并结合自身求学和科研的宝贵经历,与听众共同探讨科学家精神,传递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涵。为了能让更多市民领略科学的非凡魅力,文明北京新媒体平台还将特别播出本次活动的短视频。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北京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

(三)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全国科普日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活动数量5个;参与人数5000人。

——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的主题科普活动情况:活动名称和数量2个:“信任相随,守护健康”绿色通道一周年庆典;“生命之花”中国脱髓鞘疾病关爱日首次活动暨“连接你我”绿色通道开通600天纪念日庆典及义诊活动;参与人数1000人。

3.1 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概览

在全国科普日期间,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充分依托AI、脑科学、VR等前沿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这些活动旨在通过科普讲座、互动展项、科普图书等多种载体,向大众普及信息通信技术的最新动态,从而助力全民科技素养的提升。北京邮电大学获评中国科协颁发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精心策划并实施的“智汇未来·通信无界”系列活动荣获中国科协颁发的“2024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联合举办的“生态智行,生命绽放”科技嘉年华活动,获北京科协颁发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优秀活动。

线下活动以中国科技馆为主阵地,同时在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潞河中学、角楼图书馆等地设立分会场。通过科普展位、专题讲座、科普图书等形式,广泛吸引了学生及家长的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则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权威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患教科普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公众的医疗健康意识。此次活动不仅充分展现了科普的公共服务属性,还通过科技志愿服务等形式,有效推动了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并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广泛传播,确保了活动的广泛覆盖和深远影响。

1.  中国科技馆为主场活动:聚焦脑科学与心理健康

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之邀,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组织师生科普团队,于2024年9月15日至9月25日期间,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与中国科学技术馆参与了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负责人高立教授、副主任兰名荥副教授等多位优秀教师及30多名学生志愿者共同参与了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主场活动中,科普团队紧密围绕“智绘心脑·健康探索”的主题,与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权威医疗机构强强联手,共同探索科技与健康融合的广阔前景。通过VR认知测试游戏的沉浸式体验、脑电采集区的实时健康监测以及AI绘画心理测评等前沿科技互动环节,使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科技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强大作用,充分领略到科技为生活带来的无限魅力。


2. 线下分会场活动:科普知识深入民心

在线下分会场,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与多家单位携手合作,在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潞河中学、角楼图书馆等地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以“身边的信息科技科普”为主题的科普活动。这些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实操互动,让广大师生及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了解了信息科技的奥秘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北邮附小活动(9月19日):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联合举办的“生态智行,生命绽放”科技嘉年华活动,获北京科协颁发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优秀活动。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主任高立教授走进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领学生们走进电脑世界,了解电脑的构成与现代家庭上网方式。实操互动环节更是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对电脑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    角楼图书馆活动(9月21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副主任兰名荥副教授走进角楼图书馆,带来了“给孩子的趣味科学课《原来如此:身边的信息科技》”分享活动。通过漫画与科普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知识的趣味性,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科技亲密接触。


•    潞河中学活动(9月23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副主任兰名荥副教授走进北京潞河中学,为中学生们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全息投影——一种神奇的视觉骗术》科普讲座。通过生动的讲解与深度参与体验,激发了学生们对三维影像技术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3. 线上患教活动:拓宽科普新渠道

为进一步拓展科普活动的覆盖范围与影响力,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还积极利用线上平台与各大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患教宣传活动。通过直播讲座、线上互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及疾病预防技能。

•    预防出生缺陷小课堂: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合作,旨在推动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出生缺陷防治和妇幼健康促进工作,通过直播讲座向公众宣传预防出生缺陷的相关知识。该活动共吸引了近万人在线参与,助力提升了公众的健康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    北京天坛医院患教活动: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开展MS/NMOSD/MOGAD复发绿色通道系列讲座。通过线上平台帮助患者与专家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心理支持与医疗帮助,有效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理解与应对能力。


3.2 “信任相随,守护健康”绿色通道一周年庆典

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之际,5月26日下午,由北京邮电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办,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承办的“信任相随,守护健康——暨绿色通道成立一周年”活动,在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

此次活动以庆祝天坛医院MS/NMOSD绿色就诊通道成立一周年为核心,同时向多发性硬化(MS)和视神经脊髓炎(NMOSD)患者传递了深切的关怀与支持。活动线上线下结合,不仅提供了义诊、绘画疗愈、康复指导等多元化服务,还引入了AI测评、VR体验等高科技元素,让患者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在开幕式环节,北京天坛医院神经感染与免疫科副主任田德财,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技术与应用党支部书记兰名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主任高立,北京天坛医院的医生专家、护士长,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实践课程群负责人秦宪刚,以及到场的嘉宾、病友一道举行了“连接你我”绿色通道成立一周年仪式。

在义诊环节,田德财医生和王化冰医生两位医学专家亲临现场,他们与患者线上线下亲切交流,耐心解答了众多健康问题。田德财医生作为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神经感染与免疫科的副主任,凭借其丰富的神经免疫疾病和脑血管病临床经验,为患者提供了宝贵的诊疗建议。而王化冰医生则以她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为患者们带来了切实可行的健康指导。




此外,活动还特邀了路凡通过曼陀罗绘画投射心理学来客观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为心理疏导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线上友友引导患者练习八段锦,帮助调节身体平衡,提升整体机能。苗亚杰护士也详细讲解了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家庭护理知识,而宋淑佳等医生则提供了疼痛咨询及义诊答疑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包含了智能康复体验和前沿的VR体验,这些高科技元素由北京邮电大学高立教授团队精心准备。作为绿色通道和本次活动的发起人,身为NMO患者同时也是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生导师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主任的高立教授,以她的励志故事为患者们注入了正能量和希望。而兰名荥副教授则凭借其在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方面的卓越贡献,为活动增添了不少分量。



这场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方的大力支持和紧密合作。北京天坛医院与北京邮电大学的强强联手,不仅为患者们搭建了一个与专业医疗团队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更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普及了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等罕见病的相关知识。展望未来,主办方将继续致力于关注罕见病患者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医疗援助和社会支持。

3.3  “生命之花”中国脱髓鞘疾病关爱日首次活动暨“连接你我”绿色通道开通600天纪念日庆典及义诊活动

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搭建患者与专家间的沟通桥梁,推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的科普宣传,2024年11月24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科普教育基地,在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生命之花”中国脱髓鞘疾病关爱日首场活动,并庆祝“连接你我”绿色通道开通600天。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技术与应用党支部及多个研究生党支部积极参与,学院师生志愿者团队共30余人全力支持,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是脱髓鞘疾病关爱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旨在提高公众对脱髓鞘疾病的认识和关注。



本次活动旨在关怀多发性硬化(MS)和视神经脊髓炎(NMOSD)患者,并庆祝北京天坛医院MS/NMOSD绿色就诊通道开通600天。活动内容丰富,包括NMOSD和MS疾病的专题专家讲座、线上线下义诊、八段锦教学、绘画投射分析与疗愈、正念冥想与睡眠辅助、VR与艺术疗愈等服务,以及脱髓鞘病患者会面、病友故事分享、医患共绘生命之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参访等环节。此外,活动还引入AI测评、VR体验等高科技元素,让患者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彰显医工交叉广阔前景。



在专题专家诊谈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感染与免疫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田德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武雷、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孙辰婧、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免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二科副主任医师刘洁琼等专家现场为脱髓鞘患者答疑解惑,提供健康指导,深入剖析NMOSD与MS疾病的诊疗关键问题。


在病友心路与成长故事分享环节中,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病友朱文敏、NMOSD 病友李海凤以及 MS 病友尹元靖依次分享了他们的心路历程。从确诊时的困惑与恐惧,到面对疾病时的坚定与勇敢,每一个故事都饱含深情,展现了他们积极生活、追求希望的精神力量。他们的分享不仅为现场的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慰藉与鼓舞,也让医护人员更加坚定了助力患者重拾健康的信念。


在义诊环节中,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医师段云云、北京天坛医院神经感染与免疫科副主任医师丛衡日以及主治医师魏玉祯全程在线上线下参与,为患者答疑解惑。他们以亲切的态度和专业的建议,耐心解答患者关于 NMOSD 和 MS 等疾病的相关健康问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诊疗建议,获得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路凡老师与兰名荥副教授借助绘画投射心理学方法,帮助患者评估心理状态,为心理疏导和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活动中,MS 病友夏夏通过指导八段锦的学习,将传统健身法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助力身心健康的提升。此外,路凡老师和高立教授带领患者进行正念冥想练习,通过科学的减压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并改善睡眠质量,为患者的全面康复注入了新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包含了关于放松及训练的前沿VR体验、人工智能的绘画投射,这些高科技元素由北京邮电大学高立教授团队精心准备。作为绿色通道和本次活动的发起人,身为NMO患者同时也是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生导师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主任的高立教授,以她的励志故事为患者们注入了正能量和希望。而兰名荥副教授则凭借其在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方面的卓越贡献,为活动增添了不少分量。

本次合作活动为北京天坛医院与北京邮电大学之间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产业、学术和研究的深度整合以及医学与工程的交叉创新。通过这次合作,双方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一个直接与专业医疗人员沟通的机会,还利用网络直播技术,向公众普及了多发性硬化症和视神经脊髓炎等罕见疾病的知识。展望未来,两所机构的党支部计划加强合作,开展多样化的联合学习和建设活动,将基层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创新,并把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实践的动力。通过这种方式,双方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成为新时代的先锋,为医疗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自主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情况(包括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B站等):数量及相应主页链接(最多放三个):

——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数量和总阅读量。

微信公众号:北邮高立漫画科普,发布文章10篇,阅读量2000

微信视频号:长脚鹤8,发布视频100条,阅读量20000

B站:长脚鹤8,发布视频60条,阅读量5000

(1)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主任高立教授,携手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及301医院的权威专家,巧妙利用腾讯会议、B站等新媒体平台,成功举办了为期十期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线上科普讲座系列。讲座内容全面而深入,不仅涵盖了看病就医过程中的沟通技巧、心理关怀的重要性,还详细讲解了药物治疗、核磁共振检查以及康复训练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效搭建起了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增进了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2)在高立教授的带领下,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团队精心录制了近百个科普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B站等多元化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这些视频内容丰富,从核磁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到核磁结果的解读方法,再到就医前的各项准备知识,一应俱全,为公众提供了一场场生动、实用的科普盛宴。


(3)此外,高立教授还亲自执笔,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多篇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专门针对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的病友们,普及了就医常识、日常护理技巧以及康复手段等多方面的实用知识。这些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例和图解,帮助病友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疾病,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生活质量。


(五)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人数(或人次):100人次。

(六)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6.1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科普工作经费

本年度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累计投入科普工作经费20万。

6.2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人员情况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联合开展科普系列活动,发挥各自学科专业特长,组建20余名专家、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科普队伍,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人员情况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主要工作

1

高立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主任/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负责人,基地总体管理

2

段云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医学及健康知识支持,志愿者培训

3

兰名荥

副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组织,技术支持,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管理

4

郭虹

教学副主任/

一级教师

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

小学科普活动组织及落地指导

5

王莹

副书记

北京邮电大学

组织和管理志愿者团队

6

林泊安

工程师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7

王海童

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志愿者队伍学生负责人

8

王学严

讲师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9

王海阔

主管技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医学及健康知识支持,志愿者培训

10

陈红燕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医学及健康知识支持,志愿者培训

11

徐冰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医学及健康知识支持,志愿者培训

12

黄旭方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医学及健康知识支持,志愿者培训

13

史东立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医学及健康知识支持,志愿者培训

14

李俊晖

讲师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15

蔡一鸣

科学教师/

二级教师

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

小学科普活动实施

16

杨家利

博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17

项阳阳

博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18

胡兴卓

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19

杨镜钰

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20

许泽霄

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21

杨洪利

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22

雷诺

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23

鹿腾然

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24

柴宜乔

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25

宋予焜

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26

杨乐

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27

朱炫柳

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28

张书宁

硕士研究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29

王和丰

本科生

北京邮电大学

科普活动实施,志愿者队伍建设

二、特色工作

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的特色工作情况。

——特色科普品牌名称(选填):智联6G未来——信息通信科普品牌跃升计划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联合开展科普系列活动,包括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生命之花”中国脱髓鞘疾病关爱日活动、校园科普志愿与科普工作讲座学习等,充分发挥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的优势和脑科学、脑健康方面的专业性,多学科优势联合,利用5G、VR、AI等新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以B站、视频号、微信等新媒体为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发挥北京邮电大学和天坛医院学科专业特长,组建20余名专家、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科普队伍,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公众普及脑科学知识,切实从患者角度出发,提供全新的测评、训练工具及方法,多次获得了网络报道。


三、问题不足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推进高校科协的建立和落实。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建议给有特色和考核优秀的科普基地给予一定表彰和持续性经费支持。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预约开放)

特色科普品牌:《智连6G未来——信息通信科普品牌跃升计划》:依托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通信领域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资源,深度挖掘并整合现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资源,全面打造智连6G未来——信息通信科普品牌。

1)进一步建设和整合信息通信科普资源和平台

结合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及相关资源,为信息通信学科、行业科技工作者构建一个全面的信息通信科普服务平台。同时,依托工学、艺术学及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师生科普队伍,将信息通信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实物、科普展览、科普图书、科普课程、科普动画、科普视频及科普活动,为普通大众、大中小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通信科普内容,拓宽公众对信息通信及医学科技的认知边界。

2)实施基地+学校+科技场馆+医院+社区的多维度合作模式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计划积极实施“基地+学校+科技场馆+医院+社区”的多维度合作模式。该模式将通过与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等多所学校合作,开展常规化的科普课程和科普讲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与科技场馆联合举办科普展览,以提升科普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便捷的就诊通道和医疗支持,同时开展脑科学科普及义诊活动;此外,还将组织志愿者进社区为退休老干部等群体做科普讲座,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养。

在未来的全国科普日期间,该科普基地计划依托5G、VR等新技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线下活动将以科技场馆为主场,学校、图书馆等为分会场,通过科普展项、科普课程等形式普及信息通信技术知识。线上部分则计划与多家医院合作,开展患教科普活动,以增强大众的医疗和心理健康意识,从而有效推动全民科技素养的提升。

3)培养工艺文医多学科交叉信息通信科普团队

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前沿、设计美学理念与传播学策略,结合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携手北邮网国重和光国重等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内容研发、科普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多维度育人模式的实施,激发师生科普创新与实践活力,为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的大学生、研究生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提供平台及支持,推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培养一支科普作品研发、科学传播、推广、示范和组织能力的信息通信科普师生团队。

4)多元化渠道推广信息通信科普品牌

通过多元化渠道推广其科普品牌,包括创编丰富多样的宣传图文与视频,特别是完成一部时长不少于5分钟的品牌宣传视频,并上传至科普中国科普号等平台扩大影响力。同时,基地将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科技馆、学校、图书馆等为场地,利用5G、VR等新技术,与多家医疗机构及新媒体平台紧密合作,全方位推广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走出去”开展富有创意和实效的科普活动,致力于成为信息通信科普领域的领军者,为提升全民科技素养贡献力量。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通信动态新技术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