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然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山西自然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是山西省唯一的一座普及自然资源知识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2017年5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2020年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2024年2月更名为山西自然博物馆。
2024年度,我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于打造自然资源科普殿堂。积极展示自然资源实践成果和科技成果,积极举办各类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科普教育成果丰硕。
我馆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由康志帅副馆长负责分管,地学典藏研究室、自然资源展览教育部、公众服务部、展厅服务部四个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相关工作,并将其将列入每年的年度工作计划,还建立了一支由专职、兼职科普人员和志愿者构成的科普服务队伍,形成了一个多元化、专业化的科普团队。
在科普制度方面,我馆制定了《科普工作制度》,完善了《公共秩序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应急管理预案》等安全制度。通过设立科普工作的内容和目标、规范科普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明确科普工作者的职责和权益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了科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科普事业的发展。
在科普人员激励机制方面,我馆设立了科普专项经费,加强了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对工作优秀的科普人员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照顾,激发了他们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2024年度全年对外开放天数314天,共接待公众近100万人次。近三年平均每年开放天数270天,服务公众人次80万人次。
我馆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室内展陈面积14000平方米,室外“晋地宝藏”标本园面积6000平方米,收藏了山西乃至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岩石、矿物、矿产、古生物化石、现生动植物标本及珍贵的地质历史档案资料等藏品5.18万件。
2024年我馆新设了“自然精灵——世界动物”专题展厅,增加了史前巨龙展、远古物种数字化体验展、地质探秘体验展、院士风采数字化展等内容。
自然精灵——世界动物展
远古物种数字化体验展览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1、在基地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1)开展科普研学。
2024年我馆申报的精品地学研学路线《山西大同—朔州火山地质遗迹》、《山西阳泉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与化石》,入选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批精品地学研学路线。精品研学课程《黄土的前世今生—解读黄土天书》、《火山探秘—晋地宝藏标本园火山实物讲解》入选第二批精品地学研学课程。
(2)开展“山西自博讲堂”科普讲座活动
《山西自博讲堂》是一个免费的、公益性的科普讲座品牌,以“讲好地球故事、普及地学知识”为目的,充分发挥本馆地学专家及专业人员的主体作用。本年度我馆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在主题活动日期间开展线下科普讲座8场,在馆内开展线上科普讲堂15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馆内开展线下科普讲座6场。线上、线下共计服务学生约13500余人次。
(3)开展“自博科学社”周末课堂
“自博科学社”科普系列课程包括了展厅实地参观、专题知识讲座、互动问答以及手工制作等环节。地博科学社2024年度完成馆内活动25场,服务学生456人/次;另外,我馆还在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该项活动11场,参与人数230人/次。
(4)开展“小精灵”职业体验社会实践活动。
本年度我馆招募了3期累计90名7到12岁的小学生参与该项活动。整个项目围绕着“亲近自然,磨练意志”的教育理念,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让他们深入学习了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世界动物的故事,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5)开展“小小地学家”养成计划活动。
项目秉承“收获、分享、传承”的教育理念,是我馆面向9-16周岁中小学生的一项暑期科普实践活动。本年度有583位青少年报名,150位选手符合报名条件。经过面试、笔试及实战讲解考核等层层选拔环节,最终54位报名者成功当选为“小小地学家”。
(6)开展各类科普活动52场,在全国土地日、世界海洋日、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日期间开展了相关活动,并累计发放宣传资源包15000余份,包括宣传手册、主题帆布袋、书签、钥匙扣、扇子等宣传品。
2、开展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走出去”科普活动情况
(1)开展进社区活动
我馆走进了安健儿公益服务中心,用心、用爱为特殊儿童送去陪伴和关怀,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雷锋精神。志愿者组织孩子们利用色彩鲜艳的黏土制作黏土画,陪孩子们打羽毛球,一起做游戏,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明新风,引导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志愿意识。
(2)开展进校园活动
我馆开展了“神秘地球”流动展览进校园活动。2024年,该展览走进兴县120师学校、太原市第十二中学、岚县民觉中学、岢岚县桃园昇八一爱民小学等学校,惠及在校师生2万余人。
另外,还开展了“校园趣味课程”进校园活动28场,服务学生973人/次。服务学校包括太原市实验小学、太原市第十九中学、太原市杏花岭小学、太原市三十六中、山西现代双语学校等,同时与省内10所院校签订了科普基地合作协议,持续发挥了科普阵地的作用。
(3)开展进乡村活动
我馆走进了岢岚县在阳坪乡寄宿制学校,向学校师生捐赠了科普图书和文创产品,还举行了座谈交流会,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倾听了师生的心声并为孩子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我馆还将“神秘地球”流动博物馆及相关科普活动带进了国家级贫困县岢岚县,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地质科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梦想及环保意识,是一次教育帮扶的生动实践。
(4)开展进机关、进企业活动
我馆与山西经济广播FM95.8合作开展了“地球真奇妙”特色活动,完成了电台节目直播活动44次,受众达到了100万人次。
我馆开发的“晋地宝藏—自然资源矿物标本科普展”走进了阳泉市博物馆,展期长达4个月,参与人次约10万人次。通过展览,引导公众深入了解和关注山西乃至全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而激发大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热情,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我馆参与了2024年(第二十六届)国际矿业大会,在矿业大会上全面展示山西省矿产资源与山西自然博物馆的新形象、新理念、新成果。
我馆与晋中奥莱肯德基餐厅联合开展了“自然自在 此刻正好”活动,参与人数达300人左右。我馆科普工作人员与山西传媒学院的同学们探讨了自然生态相关知识,深入了解动物实验中的“3R”原则,并一同发起响应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题“Planet VS. Plastics 全球战塑”的行动,呼吁大家在生活中减少塑料的使用,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开展了8项线上、线下活动,受众达15万人次。其中开设了#全民IP创自然#、#千万IP创科普#活动话题活动,发布了6篇关于自然资源科普知识的趣味文章,在各平台浏览人数总计超过13万人次,收获了一致好评。我馆还作为黄河九省博物馆代表参加了2024年自然资源部全国科普日活动,分享了我馆近几年自然科普方面的工作经验和成果。
在全国土地日活动期间,我馆开展了线上有奖知识竞答活动、线下科普讲堂、线上科普讲堂—网络课程等多项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意识。
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期间,我馆通过设立生物多样性宣传展板、发放《生物多样性知识集锦》等宣传手册和主题帆布袋、书签、钥匙扣、扇子等宣传品,以及开展有奖问答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了“生物多样性日”的知识。
在4.22第55个“世界地球日”期间,我馆举办线上答题、临时展览开展、摆放宣传展板、发放“全球战塑”倡议书,赠送环保购物袋等方式开展“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引导广大观众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唤起全社会“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在国家宪法日期间,我馆开展了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兑换奖品200余份,得到了参与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其他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科普活动39场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超50万人次。
此外,在各重要主题日期间,我馆还开设了多场临时科普展览,如晋龙八部——“山西的恐龙”专题科普展、宇宙奇迹——魔墙数字展览、“天下之脊 巍巍太行”太行山自然科学艺术展、“大地遗珍”——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数字展等15个专题展览。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我馆门户网站截止2024年12月底访问量约600万次;关注我馆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用户数约为41万人,其中山西省用户数占比81.1%,省外用户数占比18.9%;今日头条账号中粉丝数约3811人。我馆自媒体发布各类通知、公告、宣传内容约600篇,其中官方网站约190篇,微信公众号约230篇,官方微博约180篇。
我馆新媒体平台较多,但主要集中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服务号,与观众进行互动,发布最新资讯和活动消息,并提供在线预约、报名、答题、预约后提醒等服务,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了一些线上活动,如“山西自博科普讲堂”线上录播课程,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我馆申请的其他社交媒体有官方微博、抖音等平台来发布视频信息或现场直播与用户进行交流,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让更广范围的观众也能关注到我馆。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馆内开展线下科普讲座,包含《打响健康保“胃”战》、《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从亿万年的演化史看人类命运》、《最后的剑龙 最后雁北龙》等。我馆还聘请了多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当科学顾问,为我馆科普工作、展陈展览、藏品鉴定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1、科普经费
我馆的科普经费已列入省级财政年度预算,主要用于开展科学知识宣传和普及,青少年科普教育,科普培训、讲座和交流活动,科普基地建设等方面。
2024年的科普经费总额约3986.93万元,全部为政府拨款,支出范围主要有:外出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馆际交流、调研考察、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科普队伍建设和培训,创建全国科普示范(教育)基地、科普设施及展品支出、临时展览支出等;围绕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开展科学素质工作,以及其它公益性科普宣传、科普活动支出。
经费管理规范,制定了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经常性经费支出管理办法等,将科普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预算,接受相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确保了各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也为科教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2、科普人员
(1)专职科普人员
我馆科普创作研发人员和科普讲解辅导人员,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胜任科普工作。截止目前为止,我馆现有科普人员14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共计114人,硕士研究生 44人。其中在编 69 人,合同制52 人,劳务派遣19人。在编人员中,正高级工程师4人,副高级工程师13人,工程师33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72%。在合同制及劳务派遣人员中,90%以上工作人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环境、音乐等领域。
馆里设置了形式丰富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完善科学、合理、全面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在科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建立了“周学习”制度,定期开展课程培训训,帮助科普人员了解最新的科学进展和科普理念。
(2)兼职科普人员
截止2024年末,我馆现有兼职科普人员173人。兼职科普人员主要是志愿讲解员,包括小小地学家、小精灵职业体验家、在职教师、退休人员、在校大学生、及社会各界对地学科普感兴趣的人员。培养兼职科普人员的形式包括岗前培训、不定期课程讲座、野外实践、赴其他博物馆观摩学习等。兼职科普人员提供的志愿服务包括展厅讲解、科普互动、科普手工活动、科普宣传、线上科普答题、线上直播等。2024年兼职科普人员共参与活动70余场。
二、特色工作
(一)丰富展陈内容,实现了由地质类博物馆向自然类博物馆的成功转型
山西自然博物馆之前缺乏动植物标本的展陈。新设立的“自然精灵展”是山西自然博物馆在展览内容方面的一次重要填充,对丰富科普内涵,延伸博物馆知识触角有重要意义。展厅精心设计布展,为公众打造一个既有教育意义又有互动乐趣的自然体验空间,让每一位游客能够在赏心悦目中领略到野生动物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进而培养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借助新媒体,扩大自然科学传播范围。
在春节、全国科普日期间发布了“龙年话/画恐龙”“龙兴三晋话/画恐龙”科普视频共计16个,采用线上播放的方式,多个平台进行播放,向公众介绍了山西地区特有的8种恐龙,并带领观众学画这几种山西本土恐龙。该系列视频反响强烈,在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科普中国、今日头条的累计播放量为490万人次,促进了公众对古生物学的兴趣与认识,达到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创新科普形式,丰富儿童暑期生活。
暑期开展“小精灵”职业体验、“小小地学家”养成计划活动,秉承“亲近自然 磨练意志”的教育理念,涵盖了丰富的科普课程并配套实践互动手工,通过“探索+体验”的学习模式,打破传统的学习界限,丰富少年儿童的暑期生活,这项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还能以童趣的方式讲解自然故事,激发他们不断追求真理和探索未知的动力,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四)提升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科普展览形式多元化。
古生物厅VR智能导览、全新多媒体的引用,使古生物标本“活”了起来,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标本的观赏性、趣味性,使公众的参观体验感更强。
地球厅打造动感展示空间,通过增加板块运动、山西地质大事件发展历程视频动画,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地质运动带来的巨变。
史前巨龙展项、远古物种——古生物展厅数字化体验展览、地质探秘、科学精神院士风采展融合现代化展示手段,营造沉浸式参观体验,取得较好效果。
(五)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跨界融合,
“蝶恋花——昆虫的生存艺术展”,将生命科学与绘画艺术、诗词艺术、书法艺术有机融合,向公众展示一幅穿越亿万年岁月、属于昆虫的时空画廊。
“进化——龙变鸟科学艺术展”,以古生物科学和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揭开恐龙飞天变鸟的神秘面纱。该展览入选2024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是北方唯一一家上榜的自然科学类展览。
特色品牌有“小精灵”职业体验、“小小地学家”养成计划、“校园趣味课程”、“山西自博科普讲堂”等。
三、问题不足
(一)网络科普传播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藏品内涵和元素挖掘不够深入,缺乏科普创作研发方面的人才,原创科普小文章、小视频较少,策划和实施原创展览的能力较弱。抖音、微信视频号、B站等新媒体作品更新速度慢。下一步将明确职责分工,进一步优化管理。
(二)科普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普创作、科普研究、科普活动策划组织、科普产业开发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缺乏。部分讲解人员对馆藏品的相关知识内容了解不够深入,在讲解过程中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下一步将通过学习、培训、招聘等方式努力培育一支素质过硬的科普队伍。
(三)科普活动体系化建设有待加强。
科普活动之间缺乏系统性的衔接,不能形成连贯的知识学习链条,常常只局限于某个学科或单元,缺少跨学科的整合和协调。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背景受众的需求差异,内容和形式缺乏个性化。
四、工作建议
(一)立足全新定位,推动自然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结合自然博物馆职能,持续优化完善基础设施设备运行,开展展厅展柜、灯光、部分展项等优化提升工作。增设家风家教展等展陈内容。切实建成信息化水平高、功能更加齐全、陈列体系更加完备、基础设施保障有力的国内一流自然类博物馆。
(二)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
探索“博物馆+”“互联网+”发展模式,通过数字实景三维、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我省自然保护地及文化旅游景区的链接融合,形成文化集聚效应,探索线上线下、馆内馆外多种形式参观体验。
(三)注重科研成果培育,发挥科普阵地作用。
持续发挥人才优势,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院校开展深度合作,争取形成具有山西特色、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持续发挥科普基地作用,高质量开展“小小地学家”培养、“云科普”等工作,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做好自然资源宣教工作。
(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及重点实验室创建、展厅服务项目市场化工作,持续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形成增收增效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人才推项目、以项目育人才,建立健全“日讲、月讲、年讲”机制,开展野外实践活动,锻炼、培养一批能干、能讲、会写的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形成一系列项目成果,为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报告编写:刘君、史青青
报告审核:谢丽娟、康志帅
报告来源: 山西自然博物馆
来源: 山西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