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磷虾(Antarctic krill,学名:Euphausia superba)是南极洲整个食物链的能量来源。由于气候变化和商业捕捞,磷虾这种甲壳类动物的生存面临威胁。那些致力于南极洲海洋生物保护的人士也因此遭遇挫折。
数以百万乃至数万亿计的南极磷虾成群结队,这些半透明的浅粉色的虾状甲壳类动物会在水下聚集,形成密集的珊瑚色的集群,同步游动,穿越寒冷的南极洋流。有些南极磷虾群体非常大,从太空中都可以看到,在海面附近延伸数英里,在水下纵深数百英尺,吸引着来自陆地、海洋和天空的捕食者。这些南极磷虾个体只有大约两英寸长,但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群之一,为环绕地球最南端大陆的南大洋的整个食物网提供能量。
南极大磷虾,又称大磷虾或南极磷虾,是生活在南冰洋的南极洲水域的一种小型甲壳类动物。上图是远洋渔业国家观察员采集的南极磷虾样品,陈设于上海海洋大学内。摄影:Linda Wong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商业磷虾渔业的不断增长,这种甲壳类动物及其捕食者的未来正日益岌岌可危。不断上升的气温和海水温度导致磷虾赖以生存的冰冻栖息地融化。尤其是在磷虾的生命早期,面对全球变化导致的栖息地变化,它们更加脆弱。
磷虾幼虾以生长在浮在海面附近的冰冻海水底部的藻类为食。“它们像牛一样在海冰上吃草,”Werner说道。但是,根据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在过去两年中,由于气温和海水温度上升,南极洲的海冰覆盖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根据2024年秋天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的一项题为《卫星观测到南极半岛持续绿化》(Sustained greening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observed from satellites)科学研究,南极半岛的变暖速度尤其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冰层减少使商业渔船更容易在离岸更近的地方捕捞磷虾,而数百万只企鹅、海豹和鲸鱼也在争夺猎物。虾捕捞的时间越来越长,现在几乎成为全年的渔业。
为了帮助磷虾及其食用者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科学家表示,**必须在某些其他动物觅食的地区对磷虾设定更严格的捕捞限制,并在南大洋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这些特别指定的区域将禁止或在某些情况下限制捕鱼等人类活动。**它们还将有具体的保护和研究目标。
但科学家和环保人士表示,负责实施此类保护措施的主要国际决策机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CCAMLR)未能做到这一点。
该委员会成立于1982年,旨在应对日益猖獗的商业磷虾捕捞活动。商业磷虾捕捞业于20世纪60年代发起,希望将磷虾推广为尚未开发的健康蛋白质来源。
如今,该委员会由来自26个国家和欧盟的代表组成,他们的任务是保护南极洲的海洋生态系统,并确保捕捞磷虾或鳍鱼不会对它们产生负面影响。代表们拥有投票权,必须达成充分共识才能执行委员会的每一项决定。
多年来,该委员会取得了多项保护成果,包括在南大洋建立了两个海洋保护区。其中一个是 2009年成立的南奥克尼群岛南部大陆架海洋保护区。它是第一个在公海水域建立的此类保护区,公海水域超出了任何一个国家的管辖范围。
另一个是罗斯海地区海洋保护区,成立于2016年,此前委员会代表们经过多年谈判,并听取了公众、非政府组织和科学家的意见。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占地面积约为加利福尼亚州的3倍。80%的水域禁止商业捕鱼。
大规模海洋保护区可以提供多种生态系统益处,具体取决于其设计和保护水平。完全受保护的保护区禁止在其范围内进行任何采掘活动,已被证明能够有效支持鱼类种群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增长或维持。
随着南极磷虾种群的增长,它们可能会变得更加具有遗传多样性,从而更能抵御环境变化,例如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改变。最终,它们的种群可能会增长到溢出海洋保护区边界的程度,这可能对附近的渔业有利。但海洋保护区不仅是物种避难所,也可以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留出人类活动有限的区域可以让科学家比较海洋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与没有捕鱼限制的地区的情况。
在南大洋建立海洋保护区对于实现全球海洋保护目标也至关重要。**2022年,近200个国家(不包括美国)同意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来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该框架要求到2030年保护30%的陆地和海洋。环保倡导者表示,为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必须在占全球海洋10%**的南大洋建立更多的海洋保护区。
THE END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供参考。
编译 | Daisy
审核 | Samantha
排版 | 绿叶
参考资料略
来源: 海洋与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