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绿博园自开园以来,始终保持“团结拼搏、务实创新、担当奉献”的绿博精神,坚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树立品牌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开展特色活动、提高服务水平,构建服务体系,拓宽发展思路,全面带动郑州绿博园科普研学工作。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为促进绿博园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园区资源优势,强化绿博园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珍稀植物繁育、病虫害防治等科研功能;加强绿博园的科普教育功能,提升自然教育配套服务质量,完善自然教育课程研发体系,丰富自然教育课程内容,拓展绿博园自然教育市场,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打造国家级自然教育基地(营地),郑州绿博园成立了“科研科普部”和“自然教育中心”两个部门,负责郑州绿博园科研工作和自然教育工作,并将科普研学工作列入园区年度工作计划。为强化管理机制,加强对科普研学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结合园区实际,特制定教务工作制度、教学组工作制度、课程开发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科普教育安全管理机制与应急预案等多项科普研学工作管理制度,提高科普研学工作管理水平。

(二)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郑州绿博园共开放365天,接待游客167万人次,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馆、动物园、箜篌湾等室内外科普研学场所29处,总面积81059平方米。

(三)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1.在基地开展科普研学活动情况

园区根据公众和社会的科普需求,围绕“让文化自然传承、让教育自然发生”的理念,设计研发新课程34门,举办周末课堂和节假日研学旅行课程共28期,涵盖春节龙年课程系列主题课程《龙行龘龘,墨韵风华》、春季自然美育课程《漫天飞花“筝”春色》《花韵传情·簪花会》、自然手创系列主题课程《古法今用,匠心传承》《“榴”住美好,“串”梦未来》《探索水的世界,揭秘生态宝藏》《玩树枝创意,享自然之美》、节假日系列课程《这是一封来自“月宫”的邀请函》《重温历史,红色传承》和节气课堂《向阳花开,努力生长,赴一场与向日葵的约定吧!》《找寻秋分叙语,品味烟火诗意》等多种综合实践课程。2024年,园区开展活动共37期,接待学生团队共计5万余人,其中周末精品课堂和节假日研学旅行课程人数185人,研学团队1.1万人,学生春秋游团队4.1万人。接待郑州、开封、新乡、安阳、周口等省内旅行社研学团队及研学机构260余家,接待省内中小学研学单位近百家;接待山东、山西、湖北等省外旅行社研学团队及研学机构13家。全年活动内容丰富,具有科普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营造了良好的科普氛围,使科普研学工作真正达到全民参与和全民受益的目的,园区现已成为省内外和周边地市一张闪亮的生态科普研学旅行名片。





2.开展进社区、进校园科普研学活动情况

为大力推进自然科普教育工作,树立生态文明理念,2024年9月26日,郑州绿博园组织开展了1期以“科普进校园——走进土山店希望小学”为主题的科普研学活动,为同学们送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生动有趣的自然科普课,活动共有200人参加。

(四)举办主题科普活动情况

1.全国科普日主题科普活动开展情况

为落实《中国科协等21部门关于举办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河南省林业局关于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等有关要求,郑州绿博园结合园区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2024年,园区共开展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10期,包括“探索植物智慧,传承国学文化”、“研学旅游与导游服务规范培训”、“探索叶子的奇妙世界,提取生命的绿色密码”等,活动共有340人参加。

2.林草科技活动周开展情况

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郑州绿博园根据《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中国科协关于举办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通知》(国科发才〔2024〕31号)及《河南省林业局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林草科技活动周的通知》(豫林科字〔2024〕30号)文件要求,结合园区实际,举办了2024年林草科技活动周,持续推动河南林业科技创新成果,展示郑州市林业科技成效。2024年,园区共开展林草科技活动周3期,包含“探索植物奥秘,趣享自然乐趣”、“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畅享龙舟,欢乐六一——亲子龙舟体验”3个活动主题,活动共有800人参加。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园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官网、抖音、微信视频号、科普中国科普号等科普宣传途径,发布特色植物、科普活动、节庆活动、开放信息、科普资源等,着力打通科普传播的“最后1米”,提升科学传播能力和水平。2024年,园区微信公众平台共发布各类文章338篇,浏览总量达200万次,目前粉丝已超过64万;官网同步更新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抖音共更新视频279个,浏览总量达1100万次,粉丝2.2万;快手共更新视频86个,浏览总量达8.6万次;小红书共更新视频96个,浏览总量达13万次;微信视频号共更新视频86个,浏览总量达21万次。园区利用丰富多样的传播途径,坚持科普信息化建设常态化,提升园区科普宣传水平。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全社会支持科技事业、爱护科技人才的氛围,郑州绿博园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工作者日宣传活动,以实际行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积极营造浓厚节日氛围。活动期间,园区利用北门中心广场大屏和老家味道大屏,每天循环播放科技工作者日宣传片及宣传海报等,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经统计,本年度科技工作者日宣传活动,累计受益约为22360人次。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1.科普工作经费情况

为强化郑州绿博园的科普教育功能,规范科普研学工作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园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园区科普设施建设、科普活动开展、研学课程开发、科研项目实施、植物引种驯化、园林景观提升、科普宣传推广等提供保障,助力园区科普研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2.科普人员情况

近年来,郑州绿博园不断引入高质量人才。目前,拥有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研究生学历8人;专职科普人员30余人,兼职科普人员50余人,为园区科普课程开发、科普研学活动开展、科普宣传、植物引种驯化、植物栽培养护、植物保护研究及生态景观配置等方面提供保障。

二、特色工作

(一)建成丁香属种质资源收集圃

丁香属种质资源收集圃是河南省林业局批准建设的省级林业草原林木种质资源建设项目,项目通过申报书的编写、提交与审批,根据河南省林业局要求,积极协调开展项目建设工作。2024年11月,项目组完成所有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截止目前,项目圃地已收集保存丁香属种质资源50余份2000多株,不仅为科研、生产和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也为园区的科普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实践基地。

(二)建成夏蜡梅属种质资源收集圃

夏蜡梅属种质资源收集圃是郑州市林木种质资源建设项目,项目通过申报书的编写与提交,经上级部门批准,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工作。2024年初,项目建设任务全部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截止目前,项目圃地已收集保存夏蜡梅属种质资源6份200余株,现已成为集展示、试验、互动于一体的科普研学场所。

(三)出版科普书籍

自开园以来,郑州绿博园一直秉持工匠精神,致力于园区园林养护与提升工作。通过十几年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园林养护管理实践经验。为了将这宝贵的实践经验传承下去,郑州绿博园特组织编写《景区园林养护管理技术》一书。本书具有创新性、适用性及实用可操作性,内容丰富扎实,语言简练易懂,是中原地区广大园林爱好者的实用教材,也非常适合基层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开展技术指导时参考,在提高园林养护管理工作效率、增强美化园林景观效果、提升园林艺术价值及生态效能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问题不足

郑州绿博园虽然在科普研学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一是部分工作人员对科普工作的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和参与度。二是科普研学宣传推广传播方式不够丰富,有待进一步拓展开发。三是科普研学活动形式单一不够丰富,部分科普研学活动缺乏实践性。

四、工作建议

(一)以特色工作为亮点突出科普资源优势

在积极开展科普研学工作的同时,注重拓展宣传形式,探索紧跟时代、符合社会趋势的科普研学新方法,使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成为社会化的生活潮流,使广大人民群众更愿意接受科普知识,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生活化、趣味性和系统化的科普内容。

(二)储备科普人才,充实研学团队

人才是研学机构的重要资源之一,高品质人才决定了研学课程的开发水平和研学活动的落地效果,抓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环节,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推进科普队伍建设,全力打造一支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科普研学队伍,为科普事业发展夯实中坚力量。

(三)加强合作交流

建立定期合作交流机制,高质量提升科普研学实践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科学教育资源的转化应用。加强对科普基地旅游元素、服务等方面的深化拓展,将科普基地打造成为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最大程度的发挥科普基地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

来源: 郑州绿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