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呼吸健康科普基地(以下简称科普基地)于2012年依托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创建。科普基地立足于呼吸医学前沿,以人民生命健康为出发点,旨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优势,推动呼吸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基地始终践行钟南山院士“顶天立地为人民”的科普理念,将“顶天”的科研成果“立地”推广至基层,传播呼吸疾病的科学知识与防治理念。
科普基地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科普活动的组织开展、科普作品创作、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科普交流合作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科普基地现已获评为广州市科普基地、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以及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4年度,科普基地继续立足于呼吸医学前沿,以人民生命健康为出发点,聚焦公众需求,开展了系列特色科普活动,并取得了突出成绩。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工作情况
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科普基地由实验室副主任杨子峰教授亲自指导、组织研究科普基地的建设发展规划及任务目标,并在每年年初指导办公室制定当年年度的科普工作计划和编制财务预算,监督科普开放日活动的开展。本年度,为提高科普服务质量,科普基地修订完善了科普工作管理制度,对科普工作流程和规范、科普工作开展和团队建设进行了进一步明确。
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科普基地全年免费面向公众开放,根据预约的人数、人群类型,针对性地设计不同主题、不同活动形式的科普开放日活动,本年度共接待公众近2.4万人次。
本年度,科普基地继续对科普软硬件展教设施进行完善,一是呼吸健康科普展厅正式对外开放使用,科普展厅共占地90平方米,可面向公众展示实验室发展历程、科研成果、产学研互动等。截至目前,科普基地拥有展教平台面积近9900平方米,涵盖科普展厅、以及精准医学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生物样本资源库、病原微生物研究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平台等多个科学研究平台。二是积极制作推行宣教作品,本年度,科普基地推出“肺腑之言”系列科普动画,围绕肺结节与肺癌的发病因素、筛查手段、创新技术、康复治疗等知识,以动画的形式更加生动地展示和传播肺癌防治知识,使市民朋友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2024年度,科普基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整合各类科普资源,针对不同公众群体组织开展了科普开放日、科普研学、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讲座等活动。本年度共组织举办科普活动44场次,接待市民23422人次,其中全国、省市重大科普活动3场,服务市民超1万人;面向市民科普开放日活动5场,服务市民200余人;科普研学活动20场,服务学生近千人;科普进校园活动6场,服务学生近万人;科普义诊进社区、下乡、进军营活动5场,服务市民600余人;科研设备科普展4场,服务科研人员近千人;大学生夏令营第十期,吸引了全国26所高校的46名优秀学子。举办科普讲座21场,线上观看累计376029人次。
面向市民科普参观活动
科普研学活动
科普进社区、进军营活动
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科普基地积极响应《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中国科协关于举办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通知》《中国科协等21部门关于举办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广东省科普创新展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参观游览活动的通知》相关文件精神,分别组织举办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包括广州创新科普嘉年华活动(5月25日-5月26日)、广东省科普嘉年华主场活动(9月19日-9月21日)、广州市科普嘉年华活动(9月20日-9月21日)、广东省科普创新展主题活动(11月22日-11月24日),共接待公众一万余人。
在世界睡眠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肺动脉高压日、世界哮喘日等重要呼吸疾病日,联合附属第一医院、呼研院等单位举办大型专家义诊和科普讲座活动,服务市民五千余人,在社会上广泛宣传疾病知识,让公众树立“早筛早诊早治”的健康意识。
科普嘉年华活动
疾病日科普义诊
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科普基地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南山呼吸”、“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科普专栏向市民定期推送最新科普动态及科普知识。一是定期更新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发布基地的开放时间、科普活动预告、科普文章、视频等信息,方便公众了解基地的动态和参与科普活动。二是积极组织线上科普讲座,利用线上平台的广泛覆盖和实时互动的优势,向公众传播呼吸健康知识。本年度共组织举办线上科普讲座21场,线上观看累计376029人次。
所获荣誉/奖励情况
一是研学项目纵深推进,本年度科普基地与广州市第三中学联合申报《科技筑梦,立德树人—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广州市第三中学科技研学项目》并获广州市教育局立项建设,本项目旨在通过双方的深度合作,将实验室创新科研成果与呼吸疾病诊治防知识通过科普研学课程的形式推广至学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医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拔尖人才。二是科普开放日活动成效显著,科普基地被评为2023年度广州科普开放日优秀单位、2024年度广州科普资源开放力推荐单位。
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科普基地积极动员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影响力。一是以党建为引领,组织科技工作者走进社区、乡村,开展科普义诊宣教和基层帮扶活动;二是鼓励科技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科普创作,本年度何建行教授牵头推出“肺腑之言”系列科普动画,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公众普及肺结节和肺癌的相关知识,受到了广泛好评,并荣获2024年度广州市优秀科普作品(微视频)。
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科普工作经费
科普专项经费被纳入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财务部门管理(账号名称: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呼吸健康科普基地建设经费),由科普工作分管领导负责使用审查,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财务科负责监督审计,实验室(科普基地)办公室负责绩效评估,做到了分类管理、追踪问效、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2024年,科普基地全年共投入经费83.51万元,其主要包括:
①实验室运维经费支持(经费来源:财政专项):2024年度,实验室从运维经费中额外支持科普基地运行与建设经费超过50万元。主要用于科普基地运行建设(场地支持、水电、印刷)等。
②呼吸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经费(经费来源:横向捐赠款):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年度经费支出为33.51万元。主要用途为科普书籍购置费、科普材料印刷费、宣传交通费、讲解员与科普活动工作人员劳务费。
人员情况
科普基地现已建成一支由院士担任顾问,实验室主任亲自指导,教授参与,专职工作人员组织,志愿者团队协作的科普工作团队,现有科普专家顾问150余人、专职工作人员25人,科普志愿者62人。2024年度科普基地赵金存、杨子峰、李时悦、张清玲、陈如冲、李靖、李树本、邱源共8位教授成功入选新一轮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至此,科普基地共有13名教授入选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成员,13名教授入选为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科普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特色工作
(一)面向青少年的科普研学游活动
科普基地作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呼吸疾病研究的兴趣为目标,积极向在校师生开放实验室,传播知识,通过专业的课程安排、实地参观、亲自体验,学习呼吸疾病知识以及实验基础。此外,基地联合广东实验室中学、执信中学、广州市华颖中学等开展系列科普进校园活动,将科普知识带进校园,激发青少年医学科研兴趣的同时助力“双减”工作。2024年度共举行科普研学活动25场次,共11507名来自19所不同学校的同学参加活动。
(二)面向市民的基层科普义诊宣教活动
为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让更多民众认识疾病,及时发现早期病患,树立“早筛早诊早治”的健康意识,增强群众对自己身体情况的了解,科普基地联合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与基层医院、社区街道等社会团体协作,将上级医疗单位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传授给更多基层专科医生,提升其服务基层能力,同时结合上级医疗单位专科医生义诊活动,提高大众对相关疾病的了解,对未病者加强预防的意识,对已病者提供科学应对的建议和疾病知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专业医疗服务。此外,基地还联合深圳市南部战区开展科普义诊进军营活动,彰显拥军优属情怀。2024年度科普基地共开展基层帮扶义诊及科普宣教活动5场次,共服务公众不少于600人次。
面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设备科普展活动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技术革新和应用普及对于促进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科研工作者对科研新设备、新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科普基地联合华南仪器仪表联盟举办科研设备科普展活动,邀请多家知名仪器设备公司参与进行科普宣教。2024年度科普基地共开展科研设备科普展活动4场次,共服务科研工作者近千人。
问题不足
科普宣传覆盖面有待继续扩大
尽管科普基地在科普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公众群体相比,宣传覆盖面仍然有限,部分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众对科普基地的科普活动了解不足,参与度较低。此外,在网络宣传方面,虽然基地建立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但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上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传播优势,扩大科普宣传的影响力。
科普活动形式仍需创新
科普基地的科普活动形式虽然多样,但在创新性和互动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部分科普讲座和宣传活动仍然以传统的单向传播为主,缺乏与公众的互动,导致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在科普活动的内容设计上,有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公众的兴趣和需求,导致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不足。
科普经费和人员力量相对不足
在科普经费方面,自2022年起,广州市科技局暂停对广州市科普基地的评估工作,导致每年由市科技局支持科普基地运行的后补助经费(每年30-50万)也暂停发放,基地运行只能通过科技部国重实验室专项经费与社会捐赠经费支持。但由于国重实验室各专项经费需按照科技部财务制度规定使用,使用自由度受限,难以用于支持科普作品创作等相关经费支出。
自2022年度开始,部分科普设施的更新维护、科普资源的开发制作、科普活动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在人员方面,专职科普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且专业背景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普工作需求。同时,兼职科普人员和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了科普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四、工作建议
得益于科技部、中国科协的指导,本年度科普基地在发展规划、活动开展、人才培养、宣传报道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但在以下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基地主要合作机构与单位仍以广州市内为主,部分省内单位,希望未来能得到专项经费补助,走出广东,作为全国科普基地将科普职能与科普服务辐射全国。
(二)基地目前与其他省份基地未能有效合作、沟通,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由相关部门牵头各省份科普基地开展多方面沟通与合作,同时开展组织全国范围的培训学习活动,进一步拓宽各省市科普基地交流合作,同时通过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提升基地建设与发展。
来源: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呼吸健康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