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7 日 9 时 05 分,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北纬 28.50 度,东经 87.45 度)发生 6.8 级地震。地震造成 126 人遇难、188 人受伤。主震后又发生余震 1000 余次,最大余震 4.4 级。

为什么此次地震,遇难人数在总伤亡人数中占比如此之高?面对未来地震灾害,我们又该如何做好科学防范工作,有效减少重大人员伤亡呢?

震区受灾情况如何?

截至 8 日 12 时,地震已造成 126 人遇难、188 人受伤,倒塌房屋 3609 户。定日县、拉孜县、萨迦县房屋受损严重,千余栋房屋倒塌。目前,设立 14 个转移安置点,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3.04 万余人。

地震造成定日县境内 177 个中国移动通信基站退服,曲当乡、曲洛乡通信受损较严重,西藏移动曲洛乡光缆中断,西藏电信曲当乡 1 处本地网断点,西藏联通长所乡、措果乡 2 处本地网断点,暂未出现通信全阻乡镇。

地震还造成 G219 线路基出现约 100 米长塌陷。受地震影响,拉日铁路 7 日 C886 次旅客列车停运。G318、G219 日喀则部分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截至 7 日下午 17 时左右,定日县境内 5 处受损国省道经抢修实现单车道通车。

为什么此次地震

人员遇难比例如此高?

1.震级大、烈度高、构造活动强

本次地震震级高,预计极震区烈度最高可达 9 度。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内部,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表现为断裂、褶皱和岩浆活动。震中附近的曲当乡、措果乡、长所乡为地震地质灾害高风险区。

利用震后卫星影像解译发现,此次地震同震地表破裂位于长所乡北约 10km 处,近南北走向。附近的登么错断裂属于拉张型破裂。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地壳缩短增厚和广泛的高原变形影响,拉萨地块及周缘断裂带活动尤为强烈。此次地震属于拉萨地块的一次能量释放。

西藏定日6.8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遥感解译总图。来源:(左)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右)中南大学 许文斌

西藏定日县地震破裂过程初步结果。来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赵旭绘制

2.房屋抗震能力差,破坏严重

本次地震遇难人数与受伤人数相比,明显高于同等震级情况下的死伤比。网络新闻视频图片显示,倒塌、严重破坏的基本为老旧房屋,土木、砖木、石木房屋居多,墙体多为土墙。这类房屋抗震性能很差。在强烈的地震动作用下,极易发生大量破坏、倒塌,粉碎性坍塌比例较高,导致被砸死砸伤、被埋压人员增多。在所有伤亡人数中,地震致死人数占比偏大。

1月7日,救援人员在定日县长所乡古荣村展开救援。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3.高寒地区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

部分灾区海拔在 4300 米以上,白天最高气温 3℃,最低气温 -18℃。低温环境使得受灾群众更容易受到寒冷侵袭,增加冻伤和其他健康风险。被埋压、被困人员在低温环境下存活时间缩短,生存概率进一步降低。如不能及时救出,或身体比较虚弱,人员伤亡就会加重。

受高海拔地区低温、低压、低氧影响,部分地震应急救援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地震应急救援人员不仅要应对低温、低压、低氧的恶劣环境,还要克服各种身体不适,身体机能、搜索效率效能、持久工作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月7日晚,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在煮水准备泡方便面。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4.通讯设施损坏,影响灾情报送与救援

地震导致一些地区的通信基站、线路破坏损毁,信号中断,破坏现场往往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专业抢修人员很难快速抵达破坏现场进行修复,使得外界很难及时获取震区详细灾情,影响了救援救灾力量和救灾物资的快速、准确部署、调配与支援。同时也阻碍了救援队伍之间的协调沟通。

相应处置

1.地震应急救援

充分发挥当地自救互救作用。组织当地群众开展自救互救,与综合救援队、专业救援队协同联动,帮助排查被困被埋压人员、协助灾害调查评估以及灾民安置等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救援救灾效率。利用遥感手段开展灾情调查研判。据中国气象局,8~10 日天气晴好。这是利用航空、航天、低空遥感开展灾情监测的最佳窗口期。建议开通遥感影像获取的绿色通道和影像传输的应急通道,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开展快速、大面积、全天候的灾情获取,追踪研判灾情态势和救灾进展,为救援、灾民安置、灾害损失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辅助决策。

做好防寒保暖和防风措施。震区未来三天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阵风风力可能达到 8~9 级,气温日较差比较大,救援、救灾、避灾人员要做好防寒保暖和防风措施,搭建板房,增加调配足够的保暖帐篷、棉服、帽子手套耳套等防护服饰和火炉、取暖器等取暖设备,应急帐篷内取暖需防范火灾和用电安全。

1月7日,在拉孜县曲下镇土林村,受灾群众搬入应急帐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2.恢复重建

科学做好恢复重建规划。对于新建工程,科学规划选址。对于活动断层穿过的地方和地震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应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标准、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建设,提升民居及交通、通讯、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

防范化解地震复合型灾害风险。对于已建工程及地震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开展风险排查与风险评估,研究制定复合型灾害风险的防范对策。加强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拓展地震预警服务应用领域,发挥地震预警防范化解地震及重大次生灾害风险作用,提升大震巨灾风险应对能力。

完善应急预案强化训练演练。针对高原高寒恶劣环境和特殊场景,构建地震复合型灾害情景,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措施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各级政府、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强化适应性训练和实战演练,提升大震巨灾的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加强对基层、社会组织和公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提升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结语

这场地震,带走了无数生命和家园。天寒地冻,氧气稀薄,震后各方应急力量紧急驰援、分秒必争,各项救灾工作紧张进行。在这片高原上,生命虽脆弱,却因坚守而坚韧;希望虽渺小,却因团结而强大。黑夜虽漫长寒冷,却因人心的温暖而不孤单。未来,希望通过总结这次地震经验教训,全面提升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防范化解地震复合型灾害风险。

策划制作

作者丨毕雪梅 江苏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震局信息与应急学科技术协调组副组长

审核丨许冲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 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