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09时05分,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北纬28.50度,东经87.45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区域受到重创,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严重破坏,震后紧急救援工作正在进行。截至15时,定日县6.8级地震已造成95人遇难,130人受伤。西藏自治区已启动二级响应,调集救援力量前往灾区。

本次地震救援现场画面丨新华社发

震中区域不仅受到地震本身的影响,多个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这给灾区应急救援救灾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地震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有雪崩、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火灾、化学品泄漏等,通常在短时间内对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干扰,甚至可能加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科学防范这些次生灾害、制定有效的应急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次生灾害类型分析

1.雪崩

西藏地区的高海拔地带,尤其是定日县所在的山脉,常年积雪,地震发生后,强烈震动可能会引发雪崩灾害。震动可能使得积雪松动,滑雪区的积雪可能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滑落,迅速形成大规模的雪崩。雪崩可能会掩埋村庄、交通设施和道路,对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尤其是在震后余震频繁发生的情况下,雪崩的风险增大。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2.滑坡、泥石流与堰塞湖

西藏定日县地质环境复杂,震后山体稳定性显著下降,尤其是高山峡谷地带,山高坡陡,极易发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灾害。强烈的地震震动可能导致岩土层松动、断层滑动,从而使得山体在降雨或融雪的作用下迅速滑落,进而可能堵塞道路、摧毁房屋、切断通讯和交通线路,并引发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山体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堵塞河道形成的暂时性水库,若发生溃坝,可能引发灾难性的洪水,严重威胁下游地区的安全。这些灾害通常具有强烈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且救援工作往往受到严重影响,给灾区带来极大挑战。

3.火灾与化学品泄漏

燃气管道、电力设施以及工矿企业的危险化学品存储设备等可能在地震中受到损坏,从而增加火灾及化学品泄漏的风险。特别是在震中区域的工业设施附近,地震可能引发火灾,或由于设备损坏导致危险化学品泄漏,严重污染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

科学防范次生灾害的措施

1.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

地震后,应尽快组织专业排查队伍,结合无人机、遥感技术与实地勘察,全面对震中及周边高山峡谷地带进行检查。尤其是居民集中区、交通要道、河流及堰塞湖附近的山体,必须优先评估并明确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数据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划定危险区域,及时发布预警并组织居民转移。危险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交通线路等,也应在评估过程中纳入考虑,确保灾后能快速恢复。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2.雪崩监测与防范

首先要加强积雪区域的监测和预警。应结合气象数据、地震活动情况和雪量积累情况,建立实时监控体系,随时获取雪崩风险信息。一旦确认高风险区域,必须迅速采取雪崩防护措施,如设置雪崩屏障、分流导雪设施等,同时密切关注震后余震,防止因震动再次引发雪崩。此外,应加强居民、救援人员等的防灾培训,增强其应对雪崩的能力。

3.防范火灾及化学品泄漏

地震发生后,应立刻组织专业队伍对震区的燃气、电力设施及工厂进行全面检查,及时修复或封堵破损设备。对于危险化学品泄漏,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隔离、封堵和回收等措施,防止化学品扩散到周边环境中。此外,应加强震区消防系统的建设,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迅速扑灭。

4.强化应急避险与避难能力

震后,居民集中安置区面临着次生灾害的威胁。为了确保安置区的安全,应优先选择避开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和雪崩等高风险区域。避难所应具备完善的应急设施,如避震棚、急救包、饮用水等,并开展定期的应急演练,以确保居民能够在灾难发生时快速反应。此外,应通过广播、短信、警报等手段及时传递灾害预警信息,提高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减少灾后伤亡。

5.提升监测与预警能力

应加强地震余震、气象、地质、水文等多源数据的综合监测与预警能力。通过部署高精度流动地震观测仪器,实时跟踪余震活动情况,结合人工智能技术预测震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地震、气候变化、山体活动等多重因素进行融合分析,构建灾害链评估模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防灾效率。

6.推动灾后恢复与长效防范机制建设

地震后的恢复工作不仅需要短期的应急响应,更应注重长远的灾害防范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应优先推广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结构和减隔震措施,合理规划居民区与基础设施的选址,避免将重要设施建在高风险地区。同时,在地震多发区建立完善的地震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提升全社会应对次生灾害的能力。

结语

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是复杂而长期的任务,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快速的处置和有效的应急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次生灾害的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地震次生灾害的防范工作将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通过多部门协同、跨区域合作,推动灾后恢复和长效防范机制的建设,最终实现灾区的可持续发展。

策划制作

作者丨许冲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

审核丨毕雪梅 江苏省地震局副研究员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