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冒不是小事,特别是近期以甲型流感病毒为首的各种呼吸道病毒肆虐,大大增加了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罹患率,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病毒性心肌炎这种常见疾病的起因和症状以及临床救治的一些简单常识。
一、病因: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急性或者慢性炎症,尤其是柯萨奇病毒最常见,占病毒性心肌炎半数以上。其他还有甲型流感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肝炎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水痘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1]、基孔肯雅病毒等。
二、发病机理为:病毒感染初期,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导致急性炎症反应。出现心肌坏死,变性和细胞浸润。随后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引起心肌溶解,造成严重的心肌损伤。
三、临床表现主要为:心肌炎轻重差别很大。轻症病例甚至可以没有临床症状。重症病例可以导致爆发性心源性休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者严重心律失常。在几小时、几天内死亡。甚至会猝死。是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疾病。也是医疗纠纷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1.症状 在心脏症状出现前两周内,有呼吸道或者消化道感染。发热、咽痛、腹痛、腹泻、皮疹等。随后出现心肌炎症状,疲乏无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发热。大龄儿童可主诉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腹痛、肌痛。听诊有心音低钝、奔马律[1]、心跳加速或减慢,早博。心脏扩大、血压降低。
2.病情分度 根据病情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表现为乏力、精神不好、食欲下降。心音低钝,暂时性ST-T改变,心动过速、心脏扩大。治疗后数周可以痊愈。中型还会有呕吐、拒食、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干咳。大龄儿童会主诉心前区疼痛、头晕、心悸、腹痛、端坐呼吸、烦躁不安、紫绀。心音低钝、心律紊乱、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肺部啰音,肝脏肿大、压痛。病程可达数月,乃至数年,甚至因心衰死亡。重型可导致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爆发性心源性休克,猝死等[1]。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多汗、脉搏细弱、血压显著下降、心动过速、奔马律。在几天内,甚至几个小时内死亡。成活者也会遗留慢性心衰、心脏扩大、心肌病等,最后因为控制不住的心衰或者栓塞死亡。
3.新生儿柯萨奇B组病毒性心肌炎 大多为母亲传播,病情严重,可在新生儿病房流行,危害大。发病突然,表现发热、拒食、呕吐、腹泻、嗜睡,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可迅速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
四、辅助检查方法:X线可有心脏扩大、心搏减弱、肺水肿、胸腔积液。心电图有ST-T改变,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各种早博,严重有室颤。慢性病例有左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室扩大、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运动幅度降低。放射性核素99mTc检查提示心肌缺血[1]。心脏磁共振提示细胞内和间质充血水肿、心肌坏死、钙化。血GOT、CK、CK-MB、LDH急性期均可升高。
五、诊断标准: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很严格,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
(3)严重心律失常。如持续的ST-T改变,窦房及房室传导阻滞。联律、多源、成对的期前收缩。
(4)CK-MB,cTnI或cTnT阳性。
2.病原学确诊依据:分离到病毒,病毒核酸,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需要具有两项临床诊断依据,加上一项病原学确诊依据,才能确诊病毒性心肌炎。
六.治疗:无特效治疗方法,多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卧床休息。有心脏扩大和心衰的患者,卧床休息3-6个月。
2.烦躁不安、胸痛的,给予镇静、镇痛。
3.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疗效存在争议。
4.免疫球蛋白。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疗效。
5.对症治疗。针对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给予相应治疗。
七.预后:病毒性心肌炎预后差别很大。部分经过治疗,数月后得以痊愈。爆发起病的,可因休克、心衰死亡。有的病情迁延,遗留不同程度的左室功能障碍,少数过渡到扩张型心肌病。
参考文献:
[1] 儿科危重病症防治手册-第6部分 孙绪丁;卓琳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7-09-01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撰稿:重庆市永川区儿童医院曾昭成副主任医师;邹老师科普花园邹静波主任技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