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列举2024年的航天大事件,那么我相信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肯定是榜上有名的。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的探月工程,而在这之前,人类共对月球进行了 10 次采样,都位于月球的正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嫦娥六号探访月球背面之前,人类可能只认知了半个月球。那么问题来了,月球为什么有正面和背面之分呢?月球的背面都有哪些秘密?而嫦娥六号为什么要选择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呢?

一、月球为什么有正面和背面之分?在地球上为什么只能看见月球正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只能看到月球一面这个事实。要理解月球为什么永远只有一面朝向地球,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月球的自转特性。在天文学中,当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旋转得时候,如果它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完全相等,那么该天体就会相对于中心天体保持同一面朝向,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潮汐锁定”。而对于月球而言,它正是以这种方式被地球“锁定”的。月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7.3天,这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几乎完全相同的。因此,无论月球如何在其轨道上移动,地球上的观测者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所以人们就把这一面当成了月球的正面。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实验,直观地感受一下。假设这个相机是地球,这个模型是月球,而这根横杆可以把它看成地月之间的“潮汐锁定”,所以无论怎么转,我们通过相机镜头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从人类诞生的几十万年里,都只能看到月球的这一面。

直到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月球背面的一些细节才逐渐公之于众。1959 年,苏联的月球三号探测器第一次拍摄到了月球背面的照片,虽然这张照片很模糊,但还是隐约可以看出月球背面和正面有一些不同,而通过之后几十年的探月工程,月球背面的庐山真面目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可以看到月球的背面坑坑洼洼,有大量的陨石坑,地形起伏巨大,跟月球正面截然不同。最开始人们很难相信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是同一个星球,而它正反两面的明显差异,就是我们所说的月球的“二分性”。

二、月球背面和正面为什么截然不同?

目前,关于月球“二分型”的成因,科学界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就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地址结构差异来说,目前最主流的假说就是陨石撞击和地质活动综合导致的。

月球正面大多是低洼的平原,我们称之为“月海”; 而背面基本是密密麻麻的撞击坑,这可能是由于月球早期遭受了多次陨石撞击所致,那么月球正面的陨石坑为什么相对来说少很多呢?

月球正面的月壳厚度为60公里,而背面的月壳厚度超过80公里,这意味着月球正面和背面遭到陨石撞击后,所产生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首先来看正面,由于正面月壳较为薄弱,所以陨石撞击月球正面后,更容易引发剧烈的地质活动,月壳下方的月蔓经过熔融形成火山岩浆,喷射到月球表面,把一些撞击坑给填平了,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月海了。而同时期的月球背面,如果遭到陨石撞击的话,由于那里的月壳比正面厚20公里,所以火山活动不太可能发生在月球背面。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陨石撞击在月球背面只能留下陨石坑和环形山。

三、嫦娥六号为什么选择在月球背面采集样本?

我们知道,在这之前人类前十次月球采样都位于月球正面,不是各国不想在月背采样,而是当时的航天技术并不足以支持航天器在月背进行采集,具体原因主要是在月球背面想要与地球进行通信是非常困难的。而这次的嫦娥六号工程则攻克了这一难题,它通过我们的鹊桥二号中继星来转发与地球之间的通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肯定会第一时间选择在月背进行采样,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月球背面有太多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解开。

此次嫦娥六号的着陆和采样地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地区的阿波罗盆地。根据中科院最新出版的 1:250 万月球地质图可以看到,月球地质年代被划分为 “三宙六纪”。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月球初步形成固体月壳的时代。根据撞击坑统计定年,南极—艾特肯盆地一带的年龄约为 42 亿年, 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大撞击坑之一,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和最深的盆地,可能保存了月球上古老的岩石。

阿波罗环形山位于整个大盆地的东北部,那里的地势起伏非常大,内部还有很多小的撞击坑。与月球其他地方相比,这里几乎是月壳最薄的地方了。综合来看,这个地方的地质一是最古老,二是月壳最薄,所以它独特的地质结构让嫦娥六号最终选择在这里进行月壤采样。这对于研究月球早期的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能更好的揭示月球的地质构造差异和演变过程,甚至也很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矿物。

除此之外,就在最近,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公布了首批独立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大约28亿年前仍然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这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

我相信,随着对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进行更深入研究,在未来,科学家将对月球的种种谜团给出更精确的答案。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作者:星众成光

审核: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研究员 刘勇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