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保护日是每年1月17日设立的节日,旨在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节日由幸福银行等多家社会组织倡议设立,旨在通过“大熊猫保护周”的科普公益活动和“云养大熊猫”公益平台,让公众深入了解大熊猫保护的科学知识和生态价值。
大熊猫保护日的设立背景是对大熊猫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大熊猫是一种珍稀的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由于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和繁殖率低等原因,大熊猫的数量一度急剧减少。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意识,2018年起,幸福银行等多家社会组织持续倡议将每年的1月17日设立为大熊猫保护日,并将每年1月17日至1月23日作为“大熊猫保护周”。
为什么要保护大熊猫?
1、大熊猫是珍稀物种,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大熊猫的数量稀少,是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保护大熊猫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2、大熊猫的生态价值。大熊猫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存在为其他物种提供了庇护,如金丝猴、羚牛、麝、红腹锦鸡等珍稀物种都依赖于大熊猫的生境。
3、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尽管大熊猫的濒危等级有所下降,但仍然面临栖息地破碎化和局部灭绝的风险。尤其是小种群的大熊猫,更需要关注和保护。
4、保护措施。保护大熊猫不仅包括对大熊猫本身的保护,还包括对其栖息地的恢复和联通。通过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野化放归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
5、迁地保护的作用。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相辅相成,迁地保护种群是就地保护种群的必要备份。通过人工繁育和野化训练,圈养大熊猫被放归到野外,有效补充了野外小种群。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确保这一珍稀物种的长期生存和繁衍。
此外,每年10月27日的国际熊猫日也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办公室发起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全球对大熊猫保护的关注,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国际熊猫日的设立源于对大熊猫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通过这一天的活动,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认识,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并推动大熊猫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来源: 宁波科学探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