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长期以来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更便捷、舒适的给药方式的追求从未停止。近期,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带来了一项创新成果——贴敷式输注贴,它有望彻底改变传统静脉输液的局限性,让“打点滴”变得像使用创可贴一样简单方便。

静脉输液的局限性

静脉输液,俗称“挂盐水”“打点滴”,是通过静脉穿刺将液体药物直接输送至血液的给药技术。其作用过程主要依赖重力,需将预先配制的液体药物缓慢且持续地滴注入患者静脉。尽管静脉输液能够迅速起效并维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但它也存在诸多局限性。

首先,静脉输液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往往需要在医院长时间等待,行动受限,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初期,需连续72小时通过常规静脉输液的方式给药治疗,长时间的输液不仅会使患者手臂出现肿胀和淤青,还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其次,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静脉炎、感染、过敏等,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风险。此外,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来说,频繁的静脉穿刺还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影响血管的健康。

微型“输液瓶”的缓释药物技术

为了解决传统静脉输液的局限性,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贴敷式输注贴。这款微型的“输液瓶”可像创可贴一样,轻松贴在皮肤上,实现大剂量药物的稳定输送。

工作原理

贴敷式输注贴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缓释胶囊,并结合了渗透泵技术。它体积小巧,内分为药腔和水腔,通过微针将药物直接输送到体内。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药腔与水腔之间的渗透压差,将药物以稳定的速度推入患者体内。

具体来说,贴敷式输注贴可装载超过2克的药物,内部分成药腔和水腔两层,药腔侧连有三根长度小于2毫米、直径约0.2毫米的空心微针。用药时,专用溶液通过药械盒中配备的注射器注入水腔,依靠药腔与水腔间的渗透压差,溶剂进入药腔溶解药物,并通过空心微针实现稳速、微创给药。

优势与应用前景

贴敷式输注贴具有诸多显著优势。首先,它轻巧便携,患者可以像使用创可贴一样直接贴在皮肤上,无需长时间驻留医院,行动更加自由。其次,这种输注贴可装载不同药物且可实现持续稳定药物释放,已在多种动物模型上验证了该平台技术对药物(如抗肿瘤药物、降糖药物、抗生素等)的大剂量长时间稳定控释。

此外,得益于固态压片载药工艺,小分子、多肽和蛋白药物在常温条件下的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高,药物得以常温储存和运输。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输注贴在志愿者中反响甚好,几乎所有健康受试者都选择了“输注贴”,认为其相比传统的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等给药方式更为方便适用、耐受安全。

贴敷式输注贴的出现,有望彻底改变传统静脉输液的局限性,为患者带来更加便捷、舒适的治疗体验。未来,随着这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成为普通疾病治疗的首选给药方式。

来源: 科普驿“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