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艳红段跃初
在科学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期待着新的发现和突破能够为人类带来福祉,但有时,一些学术造假和错误的研究结论却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甚至引发全球性的健康误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那些震惊世界的学术造假和世纪骗局,以及一些流传甚广的健康谣言背后的真相。
羟乙基淀粉造假事件
1971年,美国批准了一种名为羟乙基淀粉(HES)的药物用于临床,它因超绝性价比、安全稳定且无剂量限制等优点,迅速成为全球“人工血浆”的首选。然而,1993年起,大量患者在使用羟乙基淀粉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甚至肾功能衰竭。这引发了众多学者对之前证实其安全可靠的论文的重新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该领域的顶尖专家Joachim Boldt所写的210篇相关论文竟全部数据造假,他为了证明羟乙基淀粉是人工血浆的最佳选项,杜撰临床试验、伪造实验数据。德国执法部门随即通缉他,但他早已逃之夭夭。东窗事发后,全球各国药品监督管理局虽连夜修订了羟乙基淀粉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但由于修订流程复杂、临床试验不足等原因,该药至今仍未被明确禁用。仅在英国,每年就有200~300人死于滥用羟乙基淀粉,这一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术造假的危害,错误的研究结论可能会让无数生命付出代价。
心肌干细胞研究造假事件
2000年,在一次全球学术会议上,哈佛大学终身教授Piero Anversa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小白鼠身上,骨髓干细胞可用于再生心肌细胞,人类心脏或许是可再生的。这一消息让全球数亿心脏病患者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大量科研经费投入到相关研究中。起初,业界对Piero Anversa深信不疑,毕竟他在干细胞领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专家,主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多达110个。然而,2004年开始,有人在《Nature》上质疑,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其他科研人员却无法重复出他的实验结果。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浮出水面,Piero Anversa通过篡改结果和实验数据,伪造了这一“医学奇迹”。整个心肌干细胞的研究领域从始至终都是一场大骗局,《科学》杂志将其称为“21世纪最臭名昭著的科学欺诈事件”。这不仅让科研界蒙羞,更让那些对干细胞治疗寄予厚望的患者陷入了绝望。
七国研究造假事件及低脂饮食误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心脏病高发日益担忧,1970年,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安塞尔·基斯发表了著名的“七国研究”,得出“脂肪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结论。该研究一经发布,全球奉为圭臬,安塞尔·基斯也顺利坐上营养学第一把交椅,甚至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1977年,美国公布了第一版《美国膳食目标》,倡导公民减少脂肪摄入量,用植物油代替动物脂肪。然而,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人自觉遵守“低脂饮食”,肥胖率却高歌猛进,糖尿病和心脏病的发病率不降反升。科学家重新查证“七国研究”后发现,这篇论文的方法和数据都大量造假。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脂肪与心血管疾病并没有必然联系,而看似健康的“低脂饮食”却导致了严重后果,如氢化植物油大行其道,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危害健康,以及糖取代脂肪成为主要能量来源,而糖和反式脂肪酸才是导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真正元凶。
其他健康谣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那些因学术造假而引发的健康误区,还有许多其他毫无根据却流传甚广的健康谣言,它们就像隐藏在暗处的“陷阱”,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观念。
“味精致癌”的谣言曾让许多人对味精这一常见的调味品心生恐惧。一些商家为了推广鸡精,散布味精在加热后会产生致癌物质的谣言。然而,科学研究表明,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在正常烹饪温度下,谷氨酸钠是稳定的,并不会产生致癌物质。而且,谷氨酸钠作为一种氨基酸盐,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成分,适量食用对人体并无危害。但这一谣言却导致许多家庭在烹饪时对味精避之不及,转而选择价格相对较高的鸡精,殊不知鸡精的主要成分其实也是谷氨酸钠,只是添加了一些其他的呈味核苷酸等物质来增强鲜味。
“喝红酒软化血管”的说法也曾风靡一时。红酒商家宣传红酒中含有的白藜芦醇等成分具有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使得不少人认为每天喝一点红酒有益健康,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养生秘诀。但实际上,目前并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能够证明红酒具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而且,过量饮用红酒还会带来诸多健康风险,如肝脏损伤、增加癌症发病几率等。人体血管的健康主要依赖于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单纯依靠饮用红酒来维持。
“猪油有害健康”的谣言也误导了许多人。随着植物油的推广,猪油被一些人描述为不健康的油脂,认为它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会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问题。但事实上,猪油在传统饮食中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适量食用猪油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和必要的脂肪酸,并且能够增加食物的风味。只要控制好摄入量,并结合均衡的饮食结构,猪油并不会对健康造成明显的危害。相比之下,一些植物油在精炼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才是更为明确和严重的。
这些健康谣言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和辨别能力,以及一些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虚假宣传。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学会从可靠的科学渠道获取健康信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避免被这些谣言误导,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生活选择。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