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地球科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绩效自评报告
一、工作情况
(一)科普工作组织管理情况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在学院院长领导下,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专职分管科普工作。学院设立了由分管领导、辅导员、科普导师和科普学生讲解员等组成的专门部门组织实施科普工作。学院历来将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制定了包括建立健全了《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务宗旨》、《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开放制度、安全管理与紧急预案》、《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公共服务等工作奖励津贴实施办法》、《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科普活动志愿者培训方案》、《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球文化节活动策划方案》等一系列科普工作制度和激励和支持科普的政策,全面保障科普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二)本年度向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工作基础情况
本年度向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科普服务工作,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基本上每天都向公众开放,全年对外开放天数或服务公众天数可达300余天,讲解场数达到40余场,每年服务公众人次达2000人以上。此外,基地其他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利用科普日、开放日等接受公众参观达10次以上,参观人数达300人以上。科普场所面积3000平米以上。本年度新增了地质博物馆标本,并制作上线安徽省首家高校数字地学博物馆,建设以馆藏信息系统、虚拟展厅以及新媒体手段为主的全方位教育传播互动平台,让受众足不出户指尖上实现云游打卡,在博物致知、以文化人中感受地学魅力。
博物馆更新大砗磲一对
数字地学博物馆首页界面
数字地学博物馆展示
(三)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基地携手科大、安大、合肥一中、48中、巢湖路小学等40余所大中小学,组织安徽省大中小学地球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论坛,通过科普研学游、地学夏令营、设立科普副校长、科普导师和科普讲堂等方式,努力画好同向同行又融会贯通的“大思政”育人同心圆。此外,充分利用校地质博物馆、专业野外实习基地等校内外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节日里的思政课”、“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等品牌思政文化活动30余个(场次),参与人数2000余人,着力构建具有资环特色的“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课+课程思政”铸魂育人课程体系,推动思政课程和优势特色学科“同轴共转”,助力地学育人的价值创新。
本年度组织师生进场馆、进野外、进社区、进街道、进中小学等“走出去”科普活动50余次,参与人数达3000人以上。师生通过科普讲座、科普沙龙、科普研学游、地质学科夏令营等形式深耕于地学科普工作,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线下网上中提升科普服务水平,素质高、特色强、口碑好 “工大地学科普团队”已形成,科普育人成效显著。
(四)在重要主题日期间举办主题科普活动的情况。
在全国科普日期间,与合肥市瑶海区大兴镇双圩社区、四岗社区、漕冲社区等10个居民社区结对子,组织师生多次奔赴省内外各中小幼学校、社区街道等地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科普辐射覆盖逾万人次。另外,参加由安徽省科协等20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安徽省暨合肥市主场活动举行主场活动现场参加人数1万余人,线上观众近220万人次。活动受到了国内知名媒体的报到。
此外,成功在合肥和宣城两个校区举办第四届“地球文化节”暨安徽省大中小学地球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论坛,通过地质模型作品展、化石岩石主题展、摄影作品展、大咖面对面等多形式开展地球文化科普;同时组织安徽省大中小学地球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论坛,凝聚科普育人共识,活动得到新浪新闻、今日头条等媒体的广泛报道;邀请地质专家走进地质博物馆,深入学生社区,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节日里的思政课”“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等品牌思想文化活动30余场次,与人数1000人以上,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参。
(五)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向公众公布开放信息等情况。
面向公众提供预约的平台主页链接主要是通过学院网站和数字地质博物馆进行预约,链接如下:https://geoscience.hfut.edu.cn/info/1050/4149.htm。
学院目前拥有“合工大资环科普基地”科普中国号1个,“资环科普”、“地球科学说”、“工大地博”科普微信公众号2个,发表科普短文100余篇,阅读量达20000人/次以上。持续做好“指尖上的思政课”,打造“地球科学说”“我的野外地质日志”“行知课堂”“Calling地球”“学Talk”等一批广受大众欢迎的微信公号和科普育人专栏。《跟着石头去旅行》《大海里的毛线球》《形成一块石头需要多长时间?》《哎呀!海洋里的有孔虫要遭殃了!》等系列网络科普推文从不同维度传递地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我的野外地质日志”“行知课堂”等则通过图文记录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所闻所见所感。
(六)动员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情况。
基地通过科普研学游、地学夏令营、设立科普副校长、科普导师和科普讲堂等方式,努力画好同向同行又融会贯通的“大思政”育人同心圆。学院多维融通各方资源力量,推进院校联动、校地联动、共建联动,完成2024年新一届校地质博物馆讲解员纳新、培训,持续建强包括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科普导师、志愿者等在内的百余名科普团队,为地学科普育人工作提供充足的人员保障。学院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服务人数(或人次)达到100次以上。
(七)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情况。
年度科普工作经费投入:30万。专职科普人员15人,简直科普人员110人。
二、特色工作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科研设施以及专业人才,以地学科普为特色,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世界地球日等系列活动为抓手,深化实施“一馆一节一基地”建设,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地学育人文化,构建起以基地为平台、场馆为支撑、课程为主线、导师为引领、活动为抓手的“五位一体”科普教育工作体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在推动构建新时代大科普发展格局方面成效显著。
1.结科普硕果之丰。学院持续打造校、馆、社、网四大科普阵地,地学育人工作持续发展。学院2024年度合肥市科普教育基地综合评价结果优秀,荣获2024年度安徽省优秀科普微视频三等奖,申报中国科协2024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品牌活动培育试点项目和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项目(目前评审中),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师生中涌现出一批“科普达人”,1名老师入选搜狐视频科普月度十大主播。学生年度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85项,其中获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含省赛)一等奖1项。
2.携独特资源之盛。学院不断更新展教设施,开辟和开放了包括古生物实验室、精品标本展览室等在内的7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基于校地质博物馆展出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近千件,面向师生校友、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开展多层次、分众化的系列地球科学科普宣教育活动,增强工作成效。同时,持续建强科普师资,完成新一批校地质博物馆讲解员招新,进一步壮大专业地学科普讲解队伍,并组织师生通过B站、搜狐视频等平台开展各类科普讲座、科普沙龙等活动,《名画里的地质元素解读》《鲁迅先生的地质情缘》等讲座广受欢迎;制作上线“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系列短视频(推出6期),挖掘地质博物馆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地学精神和文化品格。
3.办缤纷活动之彩。持续打造“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志愿服务队”、“砂坝小学阳光支教”等品牌公益实践活动,校内讲解接待校企单位参观40余场次,科普受众达上千人次;成功举办第四届“地球文化节”暨安徽省大中小学地球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论坛,通过地质模型作品展、化石岩石主题展、摄影作品展、大咖面对面等多形式开展地球文化科普;同时组织安徽省大中小学地球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论坛,凝聚科普育人共识,活动得到新浪新闻、今日头条等媒体的广泛报道;邀请地质专家走进地质博物馆,深入学生社区,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节日里的思政课”“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等品牌思想文化活动30余场次,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此外,与合肥市瑶海区大兴镇双圩社区、四岗社区、漕冲社区等10个居民社区结对子,结合“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组织师生多次奔赴省内外各中小幼学校、社区街道等地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科普辐射覆盖逾万人次。
4.联多维宣传之动。学院目前拥有“合工大资环科普基地”科普中国号1个,“资环科普”、“地球科学说”、“工大地博”科普微信公众号2个,发表科普短文100余篇,阅读量达20000人/次以上。持续做好“指尖上的思政课”,打造“地球科学说”“我的野外地质日志”“行知课堂”“Calling地球”“学Talk”等一批广受大众欢迎的微信公号和科普育人专栏。《跟着石头去旅行》《大海里的毛线球》《形成一块石头需要多长时间?》《哎呀!海洋里的有孔虫要遭殃了!》等系列网络科普推文从不同维度传递地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我的野外地质日志”“行知课堂”等则通过图文记录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所闻所见所感。
5.开地学展览之博。学院基于校地质博物馆,不断开拓创新展览模式,加强“走出去、引进来”,积极与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省科技馆等相关场馆单位交流与合作,持续发挥地学科普宣传教育服务工作的优势职能,在空间和时间上不断拓展展览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地学科普数字化建设,服务提档升级。牵头制作上线安徽省首家高校数字地学博物馆,建设以馆藏信息系统、虚拟展厅以及新媒体手段为主的全方位教育传播互动平台,让受众足不出户指尖上实现云游打卡,在博物致知、以文化人中感受地学魅力。2024年入选并参加国际博物馆日长江教育创新带“携手12高校x12博物馆,共筑长江文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项目组和中国大学生在线指导),组建调研团队奔赴5个城市10余所学科博物馆开展调研,调研报告获校级一等奖并推选至安徽省参评优秀调研报告。
6.产创意作品之精。征集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形象标识设计,全面打造校地博IP形象、文创体系,进一步提升地质博物馆的影响力,擦亮学校文化传播名片。出版《鬼斧神工的黄山地质》,持续推出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书籍与作品。充分利用校地质博物馆logo、地学文化等特色元素,制作展厅手册、工作证件、聘用证书、迎新桁架、导览标识、桌面壁纸等系列产品,促进科普工作与不同受众的深度互动,从更多维度助力地学科普教育服务的推广。
特色科普品牌名称(选填):厚植地学文化沃土 打造科普育人高地
三、问题不足
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地学育人文化,完善以基地为平台、场馆为支撑、课程为主线、导师为引领、活动为抓手的“五位一体”科普教育工作体系。一是由单一的地质博物馆向综合性的自然资源展馆迈进。打开视野、构建“全媒体”式科普传播平台,提高站位、健全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服务大局、打造特色科普品牌,多维融合、推动地学科普高质量发展。二是由传统地质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迈进。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逐步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是由知识输出为主向文化输出为主迈进。在传播地学知识的基础上,突出生态文明思想传播、文化建设服务作用,实现更加广泛的育人价值,充分彰显高校担当,全面提升我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四、工作建议
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建议如下:
1. 持续投入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经费支持。
2. 保障科普教育基地的实体机构建设,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普教育基地人员职称评审工作。
3. 增加科普基地科普工作者的科普经费支撑。
附件:基地最新简介和开放时间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培养地球科学人才为主旨,以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科协、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安徽省古生物学会、合肥工业大学为依托,重点展示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在地球科学领域丰富的科研成果、一流的人才团队、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以及专业的科技服务队伍。学院始于1945年的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经过70多年的发展,如今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和重要基地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5人,专任教师110人,其中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44人(含兼职),副教授39人。拥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地质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拥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环境工程三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地理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学科专业体系完备。学院下设资源科学与工程系、地质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地理信息科学系、生态环境系等5个系和1个中心实验室。拥有安徽省矿产资源与矿山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教育厅“纳米矿物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成矿理论与找矿预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调局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重点实验室、紧缺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理论与找矿预测“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培育)、合肥工业大学矿床成因与勘查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学院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环境工程”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省级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与质量不断提高。已培养资源环境领域各类毕业生1万余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在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上不断开拓创新,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覆盖率达85%,地质学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九,2020年“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1年“环境学/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院形成了成矿流体系统与成岩成矿作用、断裂构造与大陆动力学、造山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沉积学与盆地分析、成岩成矿地球化学、资源探测与信息、纳米矿物学与矿物材料、地下水动力学、环境地质灾害与防治、环境评价与污染处理等主要研究方向,产生了一批高水平教学和科研成果。
基地开放时间基本上为全年无休,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参观专人讲解需要进行预约,参观预约单如下: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参观预约单
编号:
预约单位
预约时间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点 至 ______点
参观人数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简要说明□ 教学实践 □学术交流
□ 校友参观 □科普活动
□ 行政接待 □其他______
是否公益
讲 解 员史前生命厅:
地球物质厅:
地球厅:
备注:
1. 参观人员应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管理;
2. 参观团队如需讲解服务,请至少提前三天预约,由校地质博物馆酌情安排;如参观时间临时有变动,请提前告知。
3. 表格填写后请发送至邮箱gddb@hfut.edu.cn。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