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王涛,他踩着一双老北京帆布鞋,笑眯眯地打着招呼。作为湘湖实验室提质固氮与绿色制造研究团队的科研骨干,王涛大部分的工作地点都是在各处的田间地头,难得回到办公室里。
2024年12月,王涛带着让作物增产的ARC耦合技术去援疆,与当地库车市现代农业科创中心签订了合作推广协议。
RC耦合技术是什么?对大豆、花生等作物而言,这项技术的增产能力几何?
“牵手”新肥料 收获好油料
此去新疆,王涛一共用了4天时间。这次前往他喜出望外,因为所去的阿克苏地区种植花生的天然优势非常明显。
“那里光照时间长,温度也适宜,花生的产量能比浙江高出一倍。”带去ARC耦合技术的王涛,对在阿克苏种出产量高、质量好的花生信心满满。
何为ARC耦合技术?其实,就是将有“高科技肥料”之称的ARC微生物菌剂施进土壤中。
“作物根部有一个个的‘小球’,是作物的根瘤,而每一个根瘤都相当于一个微型尿素加工厂,作物的产出与它们息息相关。”王涛一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一边介绍,当前,豆科粮油作物产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难题,一个是提高结瘤固氮能力实现减肥增产,另一个是阻控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湖实验室主任李培武带领下,他及团队为之寻找的解决方案正是ARC耦合技术,它的关键是ARC微生物菌剂。一份菌剂,能完成两项“任务”,在专业上,被称之为“耦合”。这种菌剂是植物的“益生菌”,既能够在作物根部“安营扎寨”,帮助豆类作物生长出更多的“尿素加工厂”从而吸收更多的氮肥,又能帮助控制黄曲霉毒素,这样作物就会“根深叶茂”了。
| 李培武院士在介绍ARC微生物菌剂 湘湖实验室供图
历经20余年,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筛选与组合后,李培武院士团队发明出了ARC微生物菌剂。简单来说,这种ARC耦合技术就是通过微生物的施加,从而实现豆科作物的固氮、控毒、提质、增产。
近年来,ARC耦合技术不断推广落地。据统计,自2020年至2024年间,ARC耦合技术连续五年在全国大豆、花生主产区进行了示范应用,普遍促进了高效结瘤固氮和增产。技术的应用还扎扎实实地降低了大豆、花生携带的黄曲霉产毒菌。2024年,ARC耦合技术还被选为全国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
| 使用ARC耦合技术后的作物根叶(右)与未使用的(左)对比 受访者供图
守护“油瓶子” 富足“钱袋子”
在日前结束的秋收中,湘湖实验室位于杭州萧山的ARC耦合技术示范点一片好“丰”光——
鲜食大豆根部结瘤数量大幅增加,荚果数量也显著提升,使用ARC耦合技术的鲜食大豆比普通鲜食大豆增产了23.8%,农户每亩增收800元左右。
| 湘湖实验室位于杭州萧山的ARC耦合技术示范点 湘湖实验室供图
同时,在宁波慈溪,今年采用ARC耦合技术种植出的花生,籽粒亩产达371.2公斤,刷新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评选的“浙江农业之最”纪录,比原纪录高出近100公斤。
这些豆科粮油作物丰收的背后,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在湘湖实验室,王涛带领团队一起收获了大豆。豆荚大的、小的,颜色偏黄、偏黑的……超过一百种的大豆材料,被一一编号后,在走廊上“排排站立”。
王涛介绍说,这些都是今年刚刚采摘晒干的黄豆,接下来会用来做实验。“ARC微生物菌剂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我们要继续去解析它的机制。”王涛表示,团队当下的课题之一就是要深挖背后的机制。
| 走廊上“排排站立”的晒干黄豆 李晓旭/摄
ARC微生物菌剂里的配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机制的密码被“破译”后,就可以开发增产效果更好的菌剂。王涛以阿克苏地区举例,“虽然光照与温度条件好,但那里却是盐碱土壤。未来两年,我们会继续改良ARC微生物菌剂,突破盐碱地的难关。”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为了守护国家的“油瓶子”、富足百姓的“钱袋子”,团队除了在做机制研究和菌剂改良外,还在不断拓展技术的应用“版图”。
“北到黑河,南到三亚,东到平潭岛,最西就是今年去的阿克苏地区了!”王涛说道,在踏遍祖国大好河山时,他很荣幸能为推广ARC耦合技术贡献自己的力量,要让“科技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能开得更加绚烂。
(来源:潮新闻)
来源: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