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多汗症是一种常见但易被忽视的病症,其表现为皮肤出汗量远超正常水平,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发病原因
- 原发性多汗症:多由植物神经中枢调节障碍所致,常在手足心、腋窝、面部等部位对称性多汗,情绪激动、环境温度升高或活动后出汗加剧.
- 继发性多汗症:常因其他疾病引发,如结核病可导致夜间盗汗,神经系统疾病像脑炎、脊髓空洞症、格林 - 巴利综合征等也会引起多汗症状 .
- 其他因素:部分老年人因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易出现自汗现象;还有些老人可能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产生副作用,导致多汗.
常见症状
- 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底、腋窝、额头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汗腺较为发达,多汗症状更为明显,如手掌经常潮湿、足底出汗导致鞋子潮湿发臭等.
- 全身多汗:部分老人会出现全身广泛性多汗,即使在安静状态下或环境温度适宜时,也会大汗淋漓,严重时可能导致衣物湿透,需要频繁更换.
- 夜间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止,常伴有潮热、心烦、口干等症状,多由阴虚所致.
危害影响
- 皮肤问题:长期多汗会使皮肤处于潮湿状态,容易引发汗疹、毛囊炎、擦烂性红斑等皮肤疾病,还会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如真菌感染等.
- 营养流失:汗液中含有钠、钾、钙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大量出汗会导致这些营养物质的流失,长期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问题,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 心理影响:多汗症可能导致老年人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交活动和心理健康,使其不愿参加社交场合,逐渐与社会脱节.
诊断方法
- 详细问诊:医生会询问出汗的部位、时间、频率、程度以及伴随症状等,如是否伴有心慌、手抖、乏力、消瘦等,以初步判断多汗的原因.
- 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检查皮肤状况,查看是否有皮肤病变或其他异常体征.
-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血糖等检查,以排查是否存在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感染等疾病引起的多汗症.
- 特殊检查: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的多汗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皮肤电生理检查、汗腺分泌功能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方式
- 药物治疗:对于原发性多汗症,可使用止汗剂、抗胆碱能药物等进行治疗;对于继发性多汗症,则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控制血糖、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此外,中药调理也有一定疗效,如气虚型多汗可服用玉屏风散,阴虚型多汗可服用六味地黄丸等.
- 物理治疗:包括离子导入疗法、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等,通过破坏汗腺或调节汗腺分泌功能来达到减少出汗的目的.
-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效果不佳的严重多汗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断术等,但手术风险较大,需谨慎选择.
日常护理与预防措施
-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勤换衣,及时擦干汗液,避免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可有效预防皮肤疾病的发生.
- 穿着透气衣物: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衣物,有助于汗液的蒸发和散发,减少皮肤的不适感.
- 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多吃一些具有敛汗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百合、浮小麦等,也可适当补充富含钙、钾等矿物质的食物.
- 适度运动锻炼: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调节能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出汗过多.
- 调节情绪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总之,老年人多汗症不容忽视,家属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心,及时带老人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老人自身也要注意日常护理和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