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介绍,目前儿童呼吸道感染仍以病毒和肺炎支原体为主,病毒以流感病毒为主。儿童流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伴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等,还会有咳嗽、咽痛和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一些儿童的胃肠道症状会比成人更明显,比如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不佳等。绝大多数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呈急性、自限性病程,一般发热2~3天,并在1周内痊愈,但一部分孩子咳嗽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还有一些孩子的疲劳和乏力可能会持续时间长一些。
感染流感病毒后,主要采取抗病毒和对症治疗。目前有专门的儿童可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患流感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使用,特别是发病48小时内,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对症治疗主要以退热、缓解不适为主。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选择并规范使用退热药,还可以使用一些缓解咳嗽和鼻塞等症状的药物。另外提醒家长,孩子一旦发生流感,居家休息,不要带病上学。
如何有效防治流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日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4年第52周)显示,在包括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在内的10余种病原体监测中,流感病毒阳性率显著增高,已达30.2%。
“小寒后天气寒冷,流感、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1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建议,公众应及时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常通风。
“流感是一类病毒,抗菌药没有用,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可以先选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一旦确诊流感,要及早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48小时内用药有利于孩子康复。”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提醒,相较成人,儿童更易表现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或者食欲不佳等症状,一般发烧2天到3天。
针对低龄儿童的防治问题,王荃表示,幼儿的咳嗽能力不太强,家长可以通过空掌拍背方式从下往上拍、从外往里拍帮助孩子把痰液排出来;也可以居家雾化帮助平喘,合理用一些退热药缓解发烧不适,但在用药时应避免复方感冒药与退烧药等对症药物有重叠成分,也要避免联合使用功能类似或者成分重叠的中成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龚燕冰介绍了流感防治的中医手法。她表示,流感属于中医“时疫”的范畴,由于正气不足,身体受到外邪侵袭。预防方面,运用中医手段可以改善体质、增加免疫力。大椎穴是非常重要的穴位,它统领一身阳气,可用热水温暖大椎穴1—2分钟鼓舞阳气,预防感冒。如果出现感冒症状,可以在大椎穴上刮痧和按摩。
与会专家表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科学做好健康管理,通过坚持锻炼,提高免疫力。此外,应注意营养均衡,养护肠胃,避免高脂饮食等导致脾胃功能减弱,造成寒邪入体,难以抵抗病毒入侵。
保持心态平和、心情愉悦也对提高免疫力有很大帮助。龚燕冰表示,遇到因焦虑、压力造成的头晕头痛、情绪低落等情况,可适度用力按压百会穴1—2分钟,以感觉舒适为主。
感染支原体肺炎怎么办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非典型的细菌,其潜伏期可长达23天,儿童易感。“肺炎支原体”并不等同于肺炎,它是一种病原体的名称。实际上,感染后的表现可能只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一旦引发肺炎,症状就会相对严重,包括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咽痛和头痛等,对孩子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肺炎支原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一旦感染并引发肺炎,治疗相对棘手。此外,即使孩子检测结果为“支原体抗体阳性”,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当前正在感染。抗体阳性可能只表示孩子曾经或现在感染了支原体,但不能直接作为确诊当前感染的依据。
如何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医师殷旭表示,在西医治疗过程中,通常会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类。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在疾病感染的前期,医生多会采取非药物治疗,如注意休息、减少外出、饮食清淡等,并不主张立即使用抗生素。
中医认为肺炎支原体属于“疫病”范畴,治疗原则为“扶正气,御邪气”。在孩子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初期,可以寻求中医的辨证施治,通过温和的调理方式,帮助孩子恢复正气,抵御外邪。
在疾病发展的前、中期,如果孩子已经服用了西药1至2个疗程或输液治疗后,但症状仍未缓解,如咳嗽、咽痛、呼吸困难等,中医认为这是疾病发生期时正邪相争的表现。此时,中药可以帮助孩子恢复正气,或彻底祛除邪气,使病情得到缓解。到疾病末期,中医更注重调理孩子的脏腑功能。疾病的产生往往与肺、脾、肾等脏腑有关,所以中医会采用中药或推拿等方法帮助孩子补肺固表、健脾益气、益气养阴,从而加速康复进程。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有一些非药物疗法,如小儿推拿、中医刮痧、耳穴治疗、中药泡澡和中医贴敷等。这些疗法不仅安全有效,孩子依从性高,还能帮助孩子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在预防方面,殷旭介绍,预防优于治疗。在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冬季,家长们要加强孩子的锻炼,合理饮食,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流通。同时,还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孩子受寒感冒。
来源: 医药界